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的漁民們開始曬魚干。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伴隨著北方大部分地區的降雪,22日,全國迎來了傳統的小雪節氣。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隨著氣溫下降,一些農家開始動手腌臘肉,儲備起來過冬。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一達在接受采訪時還介紹,此時北方開始流行的飲食以火鍋為主,“過去,老北京在小雪前后還有‘占雪’習俗。小雪這天如果沒有下雪,人們便會舉行一定的儀式祈禱下雪”。
溯源:二十四節氣中序列第20位 老北京有“占雪”習俗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一般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氣溫逐漸降到0℃以下,部分地區開始降雪,但多數時候雪量并不大,故稱“小雪”。
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小雪即有記載:“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表明這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也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按老年間的說法,小雪也算秋天的尾巴、冬天的開始。由于受到傳統農耕社會習俗的影響,小雪到來以后,進入農閑時節,人們的生活比較悠閑,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貓冬’。”劉一達介紹道。
于是,“玩”成為小雪前后的一個重要內容。劉一達稱,舊日,老北京人喜歡玩“冬蟲”,即開始斗蛐蛐、蟋蟀,“偶爾還能看到有人放風箏、抖空竹,玩得不亦樂乎”。
“除此之外,以前老北京還有‘占雪’習俗。如果小雪不下雪,農民會祈求下雪,保佑來年豐收;城里的皮貨商們則會聚集在一起飲酒,到夜里交子時分,沖西北方向燒香磕頭,希望天氣變冷,衣服暢銷。”劉一達笑稱。
飲食:傳統吃栗子、核桃 農家腌制臘肉儲備過冬
按照古代的節氣劃分方式,小雪被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這就指明,小雪時節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在寒冷的時節,飲食進補變得尤為重要。
“過去民間很重視冬季進補。小雪來臨,冬天的一些節令食品基本已普遍上市。”劉一達說,這個季節宜吃的溫補食品有羊肉、牛肉等,“還有栗子、核桃等一些零食,都是往日小雪前后比較流行的食品”。
此外,同樣受到氣候的影響,小雪以后天氣變得更加干燥,正是腌制、加工臘肉的好時候,民間曾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肉類用這種傳統方法處理后儲備起來。
“總之,有關小雪的一些講究,都與過去農耕社會的傳統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劉一達表示,這些有趣的民間習俗,也為人們今天的生活增加了不少樂趣。(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