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去年以來,全縣廣大團員青年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有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會議精神,自覺投身脫貧攻堅實踐,勇擔時代使命,在各自工作領域,奮發作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了青春力量。今年“五四”期間,秦安縣選樹表彰了一批先進典型,并授予他們“扶貧攻堅青年標兵” 、“扶貧攻堅優秀青年”稱號。從即日起,秦安縣委外宣辦和縣新聞中心在中國·秦安網開設【青年標兵】專欄,對他們的先進事跡進行全方面宣傳報道,在全社會形成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用愛心品牌鋪就公益之路
——記秦安縣月十團公益協會會長張烽

張烽,秦安縣月十團公益協會會長、甘肅夢源果品有限公司電商部經理。
自2013年至今,張烽一直從事著秦安縣民間公益志愿活動。在工作之余,攜手當地其他愛心人士和企業,先后組織了數十次的助學,助老,大病救助等公益活動,涉及善款總額達100多萬元。于2015年在共青團秦安縣委的組織下,由張烽牽頭成立了秦安首個民間公益組織——秦安縣月十團公益協會。于2015年9月24日在民政部門成功注冊。
作為一名80后,張烽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業余時間最大的愛好就是上網,2013年3月,他在瀏覽當地論壇時,看到了網民轉發的一則蘭州晨報關于秦安縣一名叫劉亮霞的貧困學生的報道。報道中寫道“秦安魏店中學九年級學生劉亮霞,家庭貧困,父母大病纏身,只身一人獨撐家庭的事跡,現在劉亮霞的母親身患脈管炎,需大量手術費,其父親年老病弱,常年帶病臥床”。張烽看到這則報道后,開始聯絡他熟悉的網友,組建了最初的4人捐助小組,開展相關救助事宜。由于大家對組織這樣的活動沒有經驗,也沒有可以參考的模式。小組推選張烽制定了詳細的活動方案。隨后由網民“隴上一民”在網上發布了救助劉亮霞同學的活動倡議。
倡議發出后,得到了很多愛心人的支持,半個月內收到捐助總計5263元。2013年4月6號,由張烽,隴上一民等8位網友組成的愛心小團隊將本次活動籌集到的善款如數轉交到了劉亮霞同學的手中。圓滿的完成了他組織的首次公益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也極大地鼓舞了張烽等活動組織者。堅定了他們將公益活動持之以恒地參與下去的信心。
之后,張烽和其他秦安本土愛心人士及在外的秦安籍愛心人士將救助劉亮霞活動中所采用的捐多少,轉交多少。所有產生的其他費用由組織者承擔的“純公益”模式保留了下來,又陸續開展了“救助特困戶陳耿奎”、“救助退伍軍人王維正”、“助學孤兒邊紅梅”、“救助瓷娃娃小陳珂”等8次愛心志愿活動。在張烽等人的組織下,參與公益救助的愛心人士超600多人次。籌得的愛心善款達4萬多元。在這些活動中,張烽等人在實踐中不斷的改進活動方案和實施流程,探索出了一套較適合在秦安本地開展民間公益志愿活動的模式。

2015年8月,由共青團秦安縣委組織牽頭,由張烽等愛心人士,秦安生活網、秦安微生活、秦安在線等愛心單位承辦,開展了“我為貧困大學生湊盤纏”活動。這次活動為我縣貧困學子湊到的“盤纏”和特困學生生活費共18萬多元,資助40多名高考成功的貧困學子每人500余元求學路費。并聯絡到“甘肅匯豐藥業”、“甘肅新潤農業”等8家愛心企業資助了王建龍等12名特困學生就學期間的生活費。活動發出后,共吸引了100多名愛心人士和“天水夢源果業”、“時代眼鏡店”等12家愛心企業參與。開創了秦安民間公益事業的新篇章。收到了非常良好的社會效應。
同時,張烽牽頭正式注冊成立了秦安的首個民間公益組織——秦安縣月十團公益協會。張烽任協會法人、會長。協會成立以后,陸續開展了“中秋節慰問孤寡老人”、“偏遠山區愛心助學計劃”、“救助白血病患者雒騫、孟玉峰、秦亞杰”。救助李正兵一家“光明行動”、關愛留守兒童、捐助我縣孤兒,特困高中生等數十次愛心公益活動。惠及我縣貧困家庭300多戶。涉及社會各界愛心善款和愛心物資總價值達100多萬元。在正式注冊成立至今的不到8個月時間內,在張烽等協會核心成員的帶領下,秦安縣月十團公益協會已經成長、發展成為天水地區最大的民間公益組織。目前共有駐會團員400多人,登記注冊的志愿者80多名。被甘肅省青協接收為會員單位。
在一次采訪中張烽說道,“這個社會上,富有愛心的人很多,我希望能把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匯小愛,成大愛”。
張烽,一位出生在秦安農民家庭的人,一位普普通通的打工族,正是由于他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心存善念的過人品質,促使著他和他的團隊一次次將愛心之手伸向那些需要幫住的人。一次次攀登著秦安民間公益事業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