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甘肅省農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所長王發林

桃產業發展交流會期間,秦安縣新聞中心記者就如何做大做強秦安蜜桃產業采訪了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甘肅省農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所長王發林。
記者:王所長作為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此次您來秦安參加這次桃產業的交流會,您認為我們秦安縣在蜜桃產業發展現狀在全國范圍內處于什么水平。
王發林:在全國蜜桃種植面積超過一千二百萬畝,甘肅省的蜜桃種植面積在全國上來說比較小,大概三十萬畝,秦安縣是甘肅省桃產業的重點縣,面積超過全省的三分之一,蜜桃產業在推動全縣的農村發展、脫貧致富、鄉村旅游等方面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從品種、種植各個方面還是有許多發展和改進的空間,秦安縣的生態、氣候條件、土壤特別適合蜜桃種植,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這些年秦安蜜桃品牌在穩定擴展西部的同時也向一些大的市場,比如上海和廣州的市場。尤其是近兩年利用的電商的發展,秦安蜜桃品牌走向全國的這個步伐更加迅速了。

記者:你認為下一步秦安縣應該如何著手讓秦安蜜桃產業更好地去發展。
王發林:秦安種植蜜桃的歷史悠久,是桃的原產地之一,適合發展蜜桃產業,從全國來說,現在桃產業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問題,首先是品種問題,良種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秦安縣桃產業品種類型相對比較單一,主要以水蜜桃為主,所占比例過大。成熟期相對集中并且能在市場上賣的周期較短,所以要加快良種的培育和引進,十二五期間,國家桃產業技術蘭州綜合試驗站在秦安縣建立了新品種的區域試驗點,已培育出了60多個全國的優良新品種,已經系統地選出二十多個適合秦安發展的桃,為秦安桃產業品種結構優化調整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現在已經開始在全縣推廣示范。其次是果園的標準化建設,秦安縣果園主要是以清耕為主,現在國家桃產業體系提倡果園生草、果園種草,并通過一系列的干預,讓果園形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提高土壤的肥力,從而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甚至不用。第三是栽培措施的省力化方面,主要是發展Y型和三主枝型等有利于機械操作和省工省力的樹形,還有果品的安全性方面,這個概括起來講就是要建設綠色有機果園。最后就是老果園改造的問題,這個可以說是秦安縣桃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個大問題,也是一個瓶頸問題,因為土地面積畢竟有限,所以老桃園的改造過程中還要政府制定相關規劃、加強技術引導、保障經費支撐等等。

記者:這次秦安縣舉辦桃產業發展交流會,您認為對全縣的桃產業發展會產生哪些深遠的意義呢。
王發林:這次桃產業發展交流會是在國家這個平臺上舉辦的第一屆桃產業交流大會,來賓有品種改良的專家、有果園建設專家,有企業家、有學者、有種植大戶和桃農,他們通過演講、講座、座談、甚至現場技術指導等方式,全方位地解讀國家桃產業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也為秦安縣將來發展桃產業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經驗借鑒。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