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歷史長河中,最受人類關注的莫過于起源與歸宿這個古老話題。距今約6萬年前,距離甘肅秦安縣城東北48公里的大地灣就留下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印記。8000年前,原始社會農業生產發展成型,氣候溫潤的隴山腳下、清水河畔,“大地灣人”登上了歷史舞臺。
徘徊在20世紀我國100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的大地灣遺址上,從大地灣走出來的8000年文明歲月,在眼前交織成一幅幅流動的畫卷。
大地灣遺址肇始8000年華夏文明
“1978—198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工作隊在大地灣遺址共揭露面積1.4萬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近萬件,發現了房址、窖穴、墓葬等史前遺跡700多個!贝蟮貫澄奈锉Wo研究所所長趙志雄介紹,遺址距今約7800—4800年。其代表著西部地區早中期的新石器遺存,是我國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走進大地灣博物館,展館中展出了大地灣遺址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彩陶、雕塑、繪畫、漢字雛形、宮殿式建筑、“混凝土”地面、防潮層建筑材料、消防實例、度量衡與十進制等,正是這些發現讓大地灣遺址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了3000年歷史。
“倉廩實而知禮儀。”黍粒、粟種、油菜籽標本的發現,確立了黃河流域寒旱作物栽培史;居住條件由地穴下沉變為平地起建,占地420多平方米的“原始宮殿”式建筑,開創了八柱九開間土木結構中國宮殿建筑的先河;條形盤、異形器、簸箕形器、四扳帶蓋罐是我國發現最早的陶質量具,它們的出土把我國度量衡實物史提前了3000多年。
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常山文化……大地灣罕見地涵蓋了所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類型,與裴李崗、河姆渡等諸多新石器文化在發展演變中融合,共同孕育了古老中華文明。
51立方米探方包含6萬年人類印記
一個長3米、寬2米、深8.5米的探坑,歷時3年發掘,破譯了6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的印記。
“2006年至200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和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機構聯合在大地灣原始村落發掘了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壁w志雄說,這個編號DDW006的探方,將大地灣人類持續活動歷史倏然推前了8個數量級。銜接6萬年新舊石器時期的文明遺址,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由探坑往下望去,臺階、爐灶、墻壁等生活痕跡一目了然。據介紹,探坑的文化堆積層共有6層,包含了古人類長期生活留下的各類文化遺存。1—3層形成于距今6萬年至2萬年,地層中發現了石英砸擊品;第四層形成于距今2萬年至1.3萬年,細石器產品和陶片開始出現;第五層展現了大地灣初始農業經濟;第六層展現了半坡晚期成熟農林經濟,完整記錄了我國北方地區從狩獵到農作的發展過程。
據趙志雄介紹,探坑不僅有較為完整的黃土—古土壤沉積序列,而且保存了更新世中晚期到全新世持續的考古記錄。“研究人員利用碳14、光釋光測年法和土壤序列分析、高精度石筍氧同位素分析等現代技術手段,為遺址人類活動建立了可靠的年齡框架。”
趙志雄說,遺址已經出土的文物對于研究中華文明歷史起源和中國北方旱作農業起源,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一個大地灣,上開中原仰韶文化之先河,下啟隴右馬家窯、齊家文化之濫觴,為甘肅東部史前考古樹立了斷代標尺,徹底改變了甘肅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局面。
大地灣發掘以前,甘肅東部地區的考古工作相對薄弱,仰韶文化僅有零星的發現,距今5000年前的歷史基本上屬于空白!按蟮貫车陌l現,把甘肅歷史文化的認識推向了仰韶文化之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說,仰韶文化是中華文明孕育成長的重要時期,在大地灣算是找到仰韶文化的“祖先”了。
“目前大地灣遺址探明面積275萬平方米,發掘的面積僅占0.5%!壁w志雄說,現階段要研究如何將文博事業和文化產業結合,以保護為基礎深化研究,在宣傳推廣中完成文化傳承。
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接待服務部主任邵耀峰介紹道,現在展館通過陶器制作、炭筆繪畫、鉆木取火、陶塤演奏等現場體驗,開展了一系列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活動。
采訪結束,遠遠望著這座古老遺存,記者不禁浮想聯翩:千年文脈、萬年歷史,神秘的大地灣之下,也許還有諸多待解之謎。 (作者:張文麗 杜 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