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效益三豐收
【本報訊】 1999年以來,清水縣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把退耕還林作為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在最初6鄉先行試點的基礎上,至目前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56.18萬畝。其中退坡耕地還林25.18萬畝,配套荒山造林31萬畝,使全縣森林覆蓋率比1999年前提高了3個百分點,達到了23.6%。
經過近8年的不懈勢力,清水縣先后共栽植以刺槐、油橙、側柏、落葉松等鄉土看家樹種為主的生態公益林42.18萬畝,興建以核桃、仁用杏、山杏、花椒、扁桃等為主的干果類生態經濟林I2.32萬畝,以梨、葡萄、蘋果等為主的鮮果類生態經濟林1.68萬畝,初步形成東、南、西、北、中五條輻射全縣縱橫交錯的林網帶框架。至2006年,全縣已創建了造林萬畝以上鄉鎮12個,5000畝以上鄉鎮6個,1000畝以上精品造林點118個。并總結完善了生態經濟、純生態、純經濟、生態旅游、綜合效益等五種類型,推廣發展了林草、林藥、林果、林道、林園、喬灌、灌草、果林兼用、綜合治理等十大模式、35個造林樹種的組合,使全縣森林覆蓋率有了較大提高,林業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退耕還林工作涉及全縣的18個鄉鎮、228個行政村、4.8萬退耕農戶,20.64萬農民從國家政策補助中直接受益,覆蓋面占全縣農戶總數的70.54%。據初步統計,戶均退耕還林5.6畝,每年可領取補助糧食560公斤,補助現金112元。至2005年底,全縣已按照政策規定標準向退耕農戶兌現補助糧1358.24萬公斤,兌現糧食折現金9011.25萬元,兌現生活補助金1558.96萬元。可以說,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改善了生態環境,調整了產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也調動了廣大干部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取得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豐收”。(張毓民成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