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是干出來的
—一論清社公路“當代紅旗渠精神”
□本報評論員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這是清社公路建設者之所以頂嚴寒,冒酷暑,義務投工投勞建設清水南通道極為樸素的想法。40多年前,河南省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太行山上修建“人工天河”紅旗渠時,也有一句口號:“為了后輩不受苦,我們就得先受苦”。時隔40多年,清水人民就是在林縣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紅旗渠精神”感召下,在崇山峻嶺間打開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通衢大道。
“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面對貧窮落后的現狀,是等還是干?是維持現狀過窮日子,還是依靠全縣人民的力量,奮起直追,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新生活?清水30多萬人民舉全縣之力,修筑清社公路的行動,已經作出了回答。改革開放20多年來,交通問題成為遏制清水縣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清水人民吃盡了交通受限的苦頭。而要打破清水交通的瓶頸,就必須打通這條凝結了一代又一代清水人民渴望與夢想的致富通衢。在沒有國家項目支持,沒有國家一分錢投資的情況下,清社公路之所以能夠在這么短時間全線貫通,靠的是全縣30多萬人民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決心和勇氣。
40多年前,林縣人民用一根鋼釬、一把鐵錘修通了1500多公里的人間天河;40年后,清水人民用一張鐵锨、一把镢頭,劈山填溝,打開了綿延30多公里的清社公路。兩個時代,同一種精神,所凸現的都是勤勞勇敢的人民群眾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清水人民萬眾一心,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向貧窮落后開戰的大無畏精神,就是當年“紅旗渠精神”的集中體現。清水縣委、縣政府決策層說得好:“富裕生活是干出來的,奇跡也是人創造出來的。我們既要承認落后,又要敢于追趕。”“紅旗渠精神”產生于計劃經濟時代,但它的精神內涵所代表的仍然是我們民族千百年來不斷戰勝困難,開創新生活的偉大精神力量。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證明,什么地方能夠繼承和發揚知難而進、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和作風,什么地方就能夠形成干事創業,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一心一意求發展的良好氛圍,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人間奇跡。在這一點上,清社公路建設者已經給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了榜樣:我們雖然不能與經濟發達地區比錢,但我們可以比精神、比干勁、比改天換地、創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為了修通清社公路,清水全縣各鄉鎮干部職工和老百姓不計個人得失,爬山涉水,捐錢出力,大干苦干,修筑高山通途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的人民不怕吃苦,不怕苦干,最怕的是在貧窮中苦熬。因為他們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好日子是干出來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清社公路的建設者發揚“紅旗渠精神”,向貧窮落后宣戰的實事再一次證明,只要我們齊心協力,艱苦奮斗,迎難而上,就能夠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和諧幸福、繁榮昌盛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