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縣第二屆軒轅文化旅游節暨經貿項目洽談會6月15日至16日舉行
加快實施追趕戰略 努力實現跨越發展
中共清水縣縣委書記 雷鳴 清水縣人民政府縣長 劉天波

(配圖:天水在線)
清水縣位于甘肅省東南,天水市東北,東界陜西省隴縣、寶雞市,南連天水市麥積區、秦州區,西接秦安縣,北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2012平方公里,現轄6鎮12鄉、260個行政村、11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26萬人。
清水人杰地靈,歷史文化悠久,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境內山清水秀,重巒疊翠,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色俱佳,旅游資源豐富。距縣城8公里處的湯浴溫泉,為全國十三大名泉之一,甘肅省工人療養院和體育訓練基地坐落其間,為理想的洗浴、療養、休閑、度假旅游勝地。清水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業資源富饒,交通便捷,通迅、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極佳,發展商機無限。
近年來,全縣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縣委確定的工作思路,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知難而進,艱苦創業,爭創一流,加快發展,堅持“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艱苦創業的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調結構、興產業,農村經濟取得新成效。2006年,糧食產量穩中有增,總產量達到1.22億公斤。種植馬鈴薯8.35萬畝、中藥材2.05萬畝,新建塑料大棚2600多座,種植蔬菜3萬畝。畜禽飼養量達到157.87萬頭牗匹、只牘,出欄各類商品畜禽67.7萬頭牗匹、只牘。新建果園3.46萬畝,完成各類造林6.6萬畝。輸轉富余勞動力6.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42億元。投入扶貧資金1152萬元,完成了賈川鄉董灣村等10個整村推進扶貧項目,1550名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8100名低收入人口穩定解決溫飽。啟動實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科技養殖示范園區的示范效應逐步顯現。農業綜合開發進展順利,完成紅堡鎮中低產田改造8600畝,新修田間道路20公里。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完成黃門鄉王店村等5個省、市示范村規劃編制工作。
給政策、建園區,城市經濟取得新進展。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了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企業改制工作,上邽、小泉、東關、新城和溫泉等5個園區初步形成,萬噸馬鈴薯淀粉加工、軒轅紙業、甘草水泥清水粉磨站、大地公司、昊峰公司等一批企業入駐園區。工業項目建設形勢喜人,企業生產效益明顯提高。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600萬元,較上年增長52.9%。落實各項優惠政策,以非公經濟和商貿旅游服務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狠抓財政收入,合理控制財政支出,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3028萬元,較2005年增長45.15%;完成財政支出2.65億元,占預算的99.23%,較上年增長39.23%。
增投入、夯基礎,城鄉建設取得新成績。以項目為載體,以經營城市為手段,以完善城市功能為目標,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城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盤活存量土地資產,改河增地擴大縣城面積960畝,凈增土地開發效益達1.7億元。軒轅廣場、軒轅大道、中山北路、中山南路、紅崖路、南環路、金水河橋、東干河橋涵立交、牛頭河橋等工程順利竣工,青少年活動中心、法院審判樓、檢察院辦公樓等相繼完工;清社公路中,全縣上下發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艱苦創業的精神,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路基土方已完工,打通全縣南出口;清秦公路開工建設,大溫公路水毀修復工程竣工使用,農村公路通達工程投資296萬元完成18條131.3公里;小城鎮拆遷建設順利開展,新修優質梯田1.38萬畝,加固堤防工程5處5.36公里,實施小流域治理50.8平方公里,積極實施遠門供水工程建設,解決4鄉19村4081戶3072人飲水及安全飲水。
爭項目、重招商,開放開發取得新突破。開展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工業技改、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等方面的調研論證。去年,完成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90多項,向省市申報各類建設項目156項,總投資1.67億元。落實項目139項,項目無償資金達1.06億元。開工各類國家投資和自籌建設重點項目86項,總投資3.5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6億元,較2005年增長43%。牛頭河改道、清社公路、清秦公路、牛頭河大橋、易地扶貧搬遷、政法基層“兩所一庭”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鄉鎮衛生院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項目建設順利,部分工程投入使用。落實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加強與客商的聯系,通過舉辦首屆軒轅文化旅游節暨經貿項目洽談會,參加西交會、鄉企貿洽會、伏羲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66項,總投資4.81億元,已落實到位資金2.94億元,占年計劃的267%。
抓統籌、促和諧,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加大科技工作力度,實施科技項目4項,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新建和改牗擴牘建學校46所,完成縣六中工程;優化高中教育布局,整合師資力量,撤銷了二中、三中高中部,全縣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了74.87%;堅決執行“兩免一補”政策,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教科書、寄宿生生活補助費全面落實。魯恭姬造像碑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省、市級首批保護項目,在五縣中率先完成了旅游總體規劃的編制和評審。大力弘揚軒轅文化,多形式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新增城鄉有線電視用戶1050戶。建立重大傳染病監測和預警機制,完成14所鄉鎮衛生院建設,全縣被列入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啟動以來,實施較好。落實四項節育措施2886例,計劃生育率達到84.28%,通過了省級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先進縣驗收。依法開發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加強水源地保護,強化工業污染治理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不斷加強。
聚民心、順民意,清社公路建設體現甘肅精神。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多年來,全縣群眾修筑九龍山梁穿山公路、打通南出口的呼聲,一直未曾間斷。“苦熬不如苦干。”全縣的領導干部們形成了共識:群眾的呼聲就是干部的行動,群眾最想干的事就是干部們工作的一號工程。在修路過程中,廣大群眾也表現出識大局、懂大體、任勞任怨的本色,為修路而讓路。豐望、隴東等鄉鎮群眾主動砍掉掛果的果樹,草川鋪鄉農民劉黑娃一次就遷走了十座祖宗四代的墳墓……從去年4月21日至今,在沒有國家一分錢投資的情況下,全縣不等不靠,艱苦奮斗,憑辛勤的雙手和一腔熱血,硬是在崇山峻嶺之間打通了一條長達32.8公里的公路。清社公路的通車,全縣干部群眾創造了不向國家伸手要錢,體現了甘肅“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艱苦創業精神,實現了走出大山的企盼。
回顧過去,我們滿懷豪情;展望未來,我們信心倍增。清水縣委、縣政府將團結帶領全縣人民,齊心協力,奮發進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實現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打造天水旅游的后花園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