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又到年末歲首。回眸2011年,軒轅故里—清水大地處處煥發著新的發展活力,讓我們利用網絡,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再現全縣上下奮發拼搏、譜寫華章的壯麗畫卷,展示清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喜人成就。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清水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進一步弘揚“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求實創新,真抓實干,開創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新局面,為深入實施“5551”戰略,建設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西部科學發展特色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財政工作再創佳績

2011年,清水縣財政工作按照中央積極財政政策和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基本要求,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積極組織收入,優化支出結構,努力爭取上級財政支持,不斷提高財政精細化管理水平,全力保障各項重點支出,較好地完成各項財政工作任務。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按照“以小補大、以費補稅、以增補短、培植新稅源的工作思路,強化落實“八抓八促”措施,加大組織收入力度,確保財政收入及時、足額、均衡入庫。全縣全年大口徑財政收入預計完成16800萬元,比2010年增收3750萬元,增長28.74%。一般預算收入預計完成7750萬元,比2010年增收2350萬元,增長43.524%,位居全市第一。

惠農政策全面落實。惠農補貼發放全面實行“一冊明、一折統”支付方式管理,按照“財政—信用社—農戶”的模式封閉運行,將所有惠農補貼資金全部采取“財政統發到戶”的管理辦法執行,減少了中間環節,從源頭上杜絕了截留、擠占、挪用和虛報冒領各種補貼現象的發生,促使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全發放各類惠農補貼資金12312萬元。并在全縣建立了“強農惠農信息化”平臺,及時將惠農補貼信息告知農戶,大大提高農戶知曉率。整合扶貧、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等項目資金,縣財政安排170多萬元,支持建設干鮮果基地5萬多畝。積極爭取肉牛大縣項目,支持發展肉牛養殖。積極開展設施農業和玉米保險試點工作,幫助廣大農民規避和化解自然災害風險,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

(鑫盛廉租住房建設現場)
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加強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全年預計收繳五項社保基金3107萬元。城市低保人均月標準由120.5元提高到132.6元,提高10%。農村低保人均年標準由850元提高到1096元,提高28.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27.6萬人,人均財政補助200元,其中中央124元,省級66元,市級4元,縣級6元,個人繳費30元,當年應統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6350萬元。二女戶、獨生子女戶個人應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由醫療救助資金解決。城鄉醫療救助、再就業、優撫、五保戶供養、災害救助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農村二女戶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順利運行。干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職工住房公積金足額配套,安排廉租房建設配套資金910.6萬元,加快廉租房建設進度。這些保障政策的全面落實,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縣的社會保障網絡,達到了保障弱勢群體,提高民生質量的目的。

財政監督不斷強化。圍繞建立財政大監督格局,以探索推進財政監督檢查新機制為目的,把“小金庫”治理、依法治“費”、惠農補貼資金“一折統”、 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等列為財政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容,認真組織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同時把“小金庫”治理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步伐相結合,實現綜合治理,建立健全防范和治理“小金庫”的長效機制。深入開展了行政事業單位公務用車清理專項整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財政改革強力推進。今年我縣被確定為省直管縣后,積極推進省直管縣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與省廳的溝通聯系,及時上報了基礎結算數據,搶抓機遇,積極申報項目文件,確保省直管縣體制順利運行。省直管縣管理體制突出“九個直接”和“一個不減”, “九個直接”分別是體制性補助撥付直接到縣,基金收入分成直接到縣,收入計劃下達直接到縣,轉移支付下達直接到縣,項目計劃安排和專項補助下達直接到縣,財政結算辦理直接到縣,收入報解及預算資金調度直接到縣,債務償還直接落實到縣,工作部署直接到縣;“一個不減”是指市州對縣的支持力度不減,省直管縣體制運行順利。

農業綜合開發成效顯著。按照山、水、林、田、路配套的方式進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投資1500多萬元完成2010年度白沙太石河流域高標準梯田建設任務,完成機修梯田10000畝,新修田間沙礫道路39公里,栽植行道樹1.5萬株,修建集雨場13800平方米,配套栽植優質早實豐產核桃10000畝;啟動2011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助推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尤其是結合田間農路建設,打通了太石、藺家豁羅和周家嶺三個自然村的通村路,解決了歷史上三村道路不暢、村莊相鄰卻無路可走的現狀。
一事一議項目實施良好。2010年、2011年兩年全縣共有128個村實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153項,預算總投資6794萬元,其中財政獎補資金3462.7萬元,群眾籌資266.3萬元,折勞投資2617萬元,社會捐資448萬元。累計完成村內道路硬化270公里、人畜飲水7處、便民橋9座。

醫療衛生收入實現在線繳庫。推行“以票管費、在線繳庫、按月清算、分類撥付”的精細化管理模式,縣財政與縣農村信用聯社聯合建立醫療衛生收入匯繳監管系統平臺,實現了醫療衛生收入當天入庫。同時,將鄉鎮衛生院納入縣國庫集中收付核算中心統一管理,設立專柜,由專人負責報賬支出,實行“衛生院申請,衛生局審核,財政局審批”的管理制度,全面完成了醫療衛生系統收支兩條線改革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