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7月17日,我在《天水日報》發表《成吉思汗病逝清水縣新考》,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注。不久,《西部晚報》、《蘭州晨報》等媒體記者打電話證實,并刊發了一些消息和觀點。同年秋天,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學院教授、蒙古族學者喬日普吉先生聞訊,專程前來清水縣考察,并與我作了短暫交流。當時,由于在黨委機關工作,沒能騰出時間陪同喬日普吉教授深入考察,喬日普吉教授當天就離開了清水縣。后來獲悉,喬日普吉教授考察過天水玉泉觀后,去了寧夏海原縣。又后來從海原縣委、縣政府與西北民族大學編著,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蒙元文化與海原》一書中看到,在喬日普吉教授,寧夏大學校長、著名蒙古史學家陳育寧教授的幫助下,海原縣派出專家團專程參加了內蒙古自治區舉辦的全國蒙元文化學術研討會和論壇。特別是參加了2007年7月21日至23日在寧夏固原市舉行的成吉思汗與六盤山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當年在鄂爾多斯舉辦的紀念成吉思汗逝世七百周年系列活動。期間,來自蒙古國、日本等國內外百余位蒙元史專家學者就與成吉思汗相關的歷史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與探討。我在《成吉思汗病逝清水新考》中的觀點被一些論文或報道
關于成吉思汗去世的地點,史學界有多種說法。大致有,靈州(朵兒蔑該城)說;六盤山說;海原海城說,固原開城說;川西說等等。
關于成吉思汗病逝清水縣西江的主要史料依據是《元史》、《元史·本紀第一·太祖紀》載:(稱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丁亥春,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師渡河攻積石州。二月,破臨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寧二州。遣斡陳那顏攻信都府,拔之。夏四月,帝次龍德,拔德順等州。德順節度使愛申、進士馬肩龍死焉。五月,遣唐慶等使金。閏月,避暑六盤山。六月,金遣完顏合周、奧屯阿虎來請和。帝謂群臣曰:“朕自去冬五星聚時,已嘗許不殺掠, 遽忘下詔也。今可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是月,夏主李晛降,帝次清水縣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
《元史》在這里明確記載,1227年農歷六月,成吉思汗到達清水縣西江。七月初四(公歷8月9日)病重,十三日(公歷8月25日)去世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
清水縣西江說,除《元史》之外,多桑《蒙古史》、勒納《蒙古帝國史》、伯希和《成吉思汗》,以及《中國通史》、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余元盦《內蒙古歷史概要》、韓儒林《元朝史》、李則芬《成吉思汗新傳》等等。這個問題,1915年至1917年國內史學界曾進行過一場大的爭論:一方是著名的《蒙兀兒史記》作者、蒙古史學家屠寄,另一方是歷史地理學專家、北京大學教授張相文。2009年,在鄂爾多斯學研究會結論中進一步指出成吉思汗病殂的地點是金境秦州清水縣西江行宮,今甘肅省清水縣牛頭河附近;時間是1227年七月十二(公歷8月25日)上午。
成吉思汗去世清水縣西江說,一些學者對此仍提出質疑,認為《元史》成書時間倉促,不足為信,否認成吉思汗到過清水縣西江。
《元史》的修纂,就其文獻記載的可信度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寧夏博物館館長周興華、中衛市工會主席馬建興有過詳盡論述。《明史·太祖本紀》、《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元順帝妥懽鐵木耳至正二十六年(1336年),朱元璋“命有司訪求古今書籍,藏之秘府,以資覽閱”!睹魇贰ば爝_傳》記載:洪武元年庚午(1368年9月14日),徐達攻入元大都,“封府庫及圖籍寶物”,其中包括《蒙古秘史》在內的元朝宮廷檔案“十三朝實錄”。李善長在《進〈元史〉表》中說,元十四朝實錄,徐達“封府庫”得其“十三朝實錄”,僅缺元順帝北逃時帶走的順帝一朝實錄。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勅令編修《元史》,以明朝左丞相兼太子少師李善長為監修,翰林學士兼修國史宋濂等18名儒士為修纂官。同時,派出歐陽佑等12人為采訪官,到處搜集史料。關于《元史》的依據,李善長在《進〈元史〉表》中也說:“上自太祖,下迄寧宗,據十三朝實錄之文,成百卷粗完之史。若自元統以后,則其載籍靡存,已遣使而旁求,俟續編而上送”。
可見,《元史》凡屬皇帝的重大事件,據歷代學者研究都是史出有據的,也是依據元代“十三朝實錄”記載的。其中太祖本紀的史料基本出自《蒙古秘史》,《蒙古秘史》的主要內容應是“十三朝實錄”中的“太祖實錄”。該書成書于1240年,距成吉思汗去世僅13年時間,它的作者可能是成吉思汗和窩闊臺的近臣,是最早記載成吉思汗去世地點的史書。原書以畏吾兒體蒙古文書撰寫,從洪武元年開始,由翰林侍講火原潔、編修馬懿赤黑二人用漢字拼寫成蒙古語并轉譯為漢文,改名為《元朝秘史》。
因此,《元史》有關成吉思汗的記載,尤其是“帝次清水縣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不可輕易否定!肚逅h志》記載,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率軍進攻隴右,元朝清水縣令鐵木巴罕北竄。徐達攻克秦州后,直趨鞏昌府(今隴西縣)。洪武四年(1371年),明清水知縣劉德奉徐達之命重筑清水城。清水縣屬陜西承宣布政司鞏昌府秦州管轄。這就說明“封府庫”得“十三朝實錄”之徐達是到過清水縣的。他對“帝次清水縣西江”這一重大事件應該是知道的。
《元史·按竺邇傳》記載:“丁亥,(按竺邇)從征積石州,先登拔其城,圍河州,斬首四十級。破臨洮、攻德順,斬首百余級。攻鞏昌,駐兵秦州”。對照《太祖紀》,按竺邇隨成吉思汗攻下積石州,于1227年四月攻打德順州后,自鞏昌府駐兵于秦州。六月,到達清水縣西江!缎略贰酚涊d:“七月,帝駐蹕清水縣西江”!肚逅h志》也記載:“(宋)理宗寶慶三年春二月,蒙古主兵次清水縣西江,攻清水縣城”。
一些史書說,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盤山。較早的是拉施特的《史集》。《史集》說,成吉思汗向南家思進發,當來到女真、南家思和唐兀地面交界處的六盤山地方時……豬兒年秋第二月十五日(伊斯蘭教歷六二四年九月,即公元1227年9月),他為他那著名的兀魯思留下了汗位、領地和國家,離開了這個易朽的世界。《史集》的說法,洪鈞在《元史譯文證補·太祖本紀譯證》中說:“帝行至六盤山,為主兒保、南紀牙斯、合申三處交界之地,帝自此病日漸,臨崩之前,告其大臣,我死且不發喪,勿令敵人,待合申主來,即殺盡之。豬兒年八月十五日,帝崩”。南家思、南紀牙斯,即南宋;主兒保、女真,即金國;合申、唐兀,即西夏。六盤山地區在當時是三國交界的地方。
六盤山,古稱隴山,北起寧夏海原縣,南至陜西、甘肅交界,為南北走向,逶迤200多公里,北部天都山海拔2703米,中部主峰固原開城附近海拔2928米。其南段隴山南北長約100公里,海拔2000多米,是關中和隴右的分界線,最南端關山是六盤山的余脈,海拔2201米。清水縣位于六盤山之南,渭河北岸,地處關山西麓。宋元之際,這里東通關中,北達寧夏,西出隴右,是重要的軍事商旅驛路,也是西夏、宋、金、元彼此爭鋒的邊境地區。
《清水縣志》記載:“宋高宗建炎三年,金人掠秦、隴,清水城陷于金。四年,宋將吳玠破金兵,復鳳、秦、隴三州。清水城仍為金據,以冶坊寨為縣,派兵守之,隸屬熙秦路鎮遠軍”。又“至南宋紹興初,清水城陷于金。和議成,金許歸地,旋背盟,大舉向隴右寇掠,攘去清邑東南半壁而金寇……西北隅為宋守……清水舊令僑治冶坊寨,易寨名為冶坊縣……始 迨金、宋悉為元并”。元統一后,將原秦州所轄成紀、秦安、隴城、清水、冶坊五縣并為三縣,其中冶坊并入清水,屬秦州。“其初,冶坊、清水兩縣,南、北對峙如故在。至元七年,冶坊省入清水,而統屬鞏昌總帥府”秦州轄。清水現存宋金時期《儀制令碑》一通,碑文為“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這是一個交通法規碑,似乎反映出當時這一地區人群繁雜的狀況。元代秦珠“監是邑”,“下車之始”,以“清水縣□□□上邽之郡也,雖非朝使往來要沖之驛,其欽承王命公務之使潺潺相繼,無驛館以待之,誠為不可”,“慨然謀為驛亭之置”!爸信_御史周一齊處其館,特書其堂曰‘宣德’”,這是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清水縣創建宣德堂記碑》記載興修清水縣第一個官方招待所的碑文。參與樹碑立傳的官員中有許多蒙古人,如“承務郎秦州成紀縣尹兼管本縣諸軍奧魯前秦州清水縣主簿兼尉靖也力不花”、“前秦州清水縣主簿兼尉靖貼力不花”、“稅務同監楊也先不花”等,反映出元代統治者對清水地方管理的重視程度。奧魯,屬蒙語,意思是隨軍家屬?梢,在有元一代,清水縣是有駐守軍隊的。除軍事要沖、商貿要道因素外,也許與成吉思汗病逝于清水縣境不無關系。
成吉思汗在隴右戰役中奪取的地區中最南面的縣城就是清水縣,是三處交界的地方。同時,據喬日普吉介紹“哈老徒”系蒙語,意為“前哨、前鋒、哨位”。“薩里川”,依照精于蒙語考釋的屠寄的翻譯為“黃色的平地”。在清水縣西江岸邊去北方向有地名黃門川,未知是薩里川否?因此,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盤山,不能排除清水縣。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說:“成吉思汗死于六盤山西南之清水縣”。伯希和《蒙古歷史辭典》說:“成吉思汗死在六盤山之南的清水縣境”。勒納《蒙古帝國史》說:“成吉思汗死于寧夏西南之清水縣”。李則芬《成吉思汗新傳》說:“成吉思汗病死在清水縣西行宮”。日本田村實《中國征服王朝的研究》說:“成吉思汗死于甘肅的六盤山的西江”。
《金史.撒合輦傳》記載:“大元既滅西夏,進軍陜西……八月,朝廷得清水之報,令有司罷城防及修城丁壯,凡軍需租調不急者權!。這是金朝官方來自清水縣的消息。這一重大報告以及金國方面得知成吉思汗已經去世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必然事出有因。在《金史·哀宗紀》中也有:“(正大四年)八月庚戌,詔有司罷防備,丁壯修城民夫,軍需差發應不急者權!钡挠涊d。這種出自官方的記載,不能簡單地視為傳聞。況且,《金史》是元順帝時中書右丞相脫脫等人至正三年(1343年)纂修的,是宋、遼、金三史中最為嚴謹的一部。南宋滅亡,元朝把宋的各種史冊文書5000多冊運至大都國史院,成為元人修史的資料依據!端问芳o事本末》也記載:理宗寶慶三年“蒙古主鐵木真卒于六盤山”。
有人認為成吉思汗進攻西夏沒有必要到六盤山西南的清水縣。喬日普吉教授指出,成吉思汗最后一次進攻西夏所采取的戰略方針是:“攻金為主、攻夏為輔”。所謂“ 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師渡河”的目的主要是協助在中原地區作戰的木華黎,從左翼給金國造成威脅,以防止西夏“聯金抗蒙”。西夏主戰場僅有阿魯術的三萬多兵力而已。成吉思汗是想把大本營和前線指揮部南移到三國交界之地,建立滅金攻宋指揮部。元憲宗蒙哥也曾兵“屯六盤山,控制秦隴,為伐蜀計”。但由于成吉思汗病重,或去世,不得已北還六盤山!对贰げ旌眰鳌份d:“又從攻西夏,破肅州。師次甘州……進攻靈州,夏人以十萬眾赴援,帝親與戰,大敗之。還次六盤,夏主堅守中興,帝遣察罕入城,諭以禍福。眾方議降,會帝崩,諸將擒夏主殺之”。這段記述表明察罕隨成吉思汗出征,又返回了六盤山。這也許就是固原市志辦佘貴孝所說《元史》載:“清水不豫、車篤北轅”。又據元明善《廉希憲神道碑》:“中統元年,王(廉希憲)奏曰:聞劉太平、霍魯海復至陜西,渾都海騎兵四萬,大駐六盤,征南之師,散屯秦、蜀”。這與人們想象之中,成吉思汗有大批部隊集結是不一樣的。
《多桑蒙古史》說:“(1227年)7月,汗次清水縣之西江,其地在今秦州東約十二程之地,汗得重病……汗病8日死,時在1227年8月18日,年66歲,計在位22年”。這位瑞典學者說得很具體,這里有兩個問題,一、西江,伯希和在《成吉思汗去思之地》中寫道:“清水縣以前屬秦州,今屬渭川道,遠在六盤山以南,位于渭水一條小支流。清水這條河是由兩條支流所合成。如果記載可信,其西或西北所謂西江,即其支流之一,此西江并未經過清水縣治”。西江,又稱秦水,乃數小溪合流而成,穿過秦川。這里所說的西江,稱秦水,發源于六盤山南之關山,因其上游有古秦亭而得名,這是一條自東向西流淌的河,正如伯希和所說流入了渭水。這條河,干流全長84.6公里,流域面積1836平方公里。在宋金時稱為西江,今稱牛頭河,古人大約是以水流方向而命名的!肚逅h志》記載了牛頭河古稱西江的痕跡。今牛頭河中游,縣城西紅堡鎮有古庵,奉一龐姓道士,系湖廣人,曾受指點于西江方可得道。龐道士云游甘肅清水,見到西江,便結廬而居,修仙參道,古庵有石碑記載。清水縣城在宋元時曾有過西江書院?梢娛窌涊d“清水縣西江”是準確的。有學者認為《元史》所記清水縣西江是指海原縣西河,也有人認為是指蒙古的清水答蘭答八。這是不符合《元史》本意的。二、汗得重病。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說:“成吉思汗的病情愈來厲害,因為不能把他從所在地挪走,他便在624年刺馬贊月4日與世長辭”。《蒙古黃金史》說,在進軍西夏的途中得了“痛風病”后,哈撒爾回宮請李氏漢人醫治腿腳之痛風病,雖有好轉,但渾身乏力,逐漸衰弱,于丙戌年冬季月殯天。這就是說從成吉思汗當年七月初五“不豫”病危,到七月十二逝世都是在金、夏、宋“三處交界之地”的六盤山地區,或“薩里川老徒之行宮”。
清水縣西江之另一支流,古稱盛沙河,后更名為白駝河,河之源有地,名為白駝石。清水縣沒有畜養駱駝的條件,這與蒙古人殺白駝標記亡者葬地的習俗是否有關,惜無記載。 在清水縣有一些與蒙元有關的廟宇和村莊名。白駝鎮任家山有喇嘛廟,松樹鄉三郎廟村有三郎廟,特別是自隆德,經張川縣進入清水縣西江沿途,不僅有元韃子廟,堵韃墻,還有胡川、元川、上成、下成等村名。也有比較少見之忽姓,又有以被蒙古軍隊圍困投降,被殺的西夏王李晛名命名的李晛村。同時,有出土的宋金時期的雙耳黑釉扁壺、白釉黑彩五角梅花紋瓷碗等器皿,也有婦人瓷枕、刻花瓷枕等。出土于白沙鄉箭峽村的宋金墓,從多幅磚雕彩繪出獵圖看,更有金、蒙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特質。特別是出土于西江岸邊的成吉思汗賞賜諸王后妃公主的銀幣大朝通寶,八思巴文大元通寶錢幣,是否與這一重大事件相關,均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