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清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工作,在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同時,切實擔負起維護社會穩定第一責任,大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創新社會管理手段,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為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環境。

(秦州區組團考察學習清水縣社會管理創新工作)
2013年,該縣把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作為構建和諧平安清水、實現縣域經濟社會“5551”發展戰略的保障工程,縣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堅持每兩個月研究部署一次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縣綜治委每月召開例會、每季度召開形勢分析會,各專項組召開工作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及時掌握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進展情況。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的社會管理創新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專門辦公室,負責對全縣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組織實施、督查督辦、檢查考核、總結表彰等工作。縣委書記、縣長始終對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親自抓、負總責,凡涉及社會穩定的事項,都要親自過問、親自部署、親自抓落實。把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納入全縣目標考核管理體系和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任期目標和機關作風建設考評體系之中。對重點信訪案件和歷年積案,逐項分類包抓,落實縣級領導下訪、接訪制度,掛牌包抓,銷號辦案,通報評比。并組織開展政法干警“包百案、聯百戶、化矛盾、解民憂”專項活動和“政法系統一把手集中接訪”活動,集中化解了一批征地拆遷、涉法涉訴等信訪案件。

(陜西隴縣組團考察學習清水縣社會管理創新工作)
從清水實際出發,緊緊圍繞全市“66158”社會管理工作計劃,著力解決現階段區域內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積極開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調整職責分工,通過機制創新,形成工作合力,推動解決社會管理中綜合性比較強的突出問題。縣級財政列入預算(按照分年度項目推進計劃列資金量),鄉、村統籌各類項目資金,保障社會管理創新項目有序開展;圍繞數字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科學謀劃好現代技防建設、城中村整治、流動人口集中居住區建設等項目,將社會管理項目與村級基層組織活動場所建設項目、村文化室建設項目等通盤考慮整合,統籌建設資金2000多萬元,新建了14鄉鎮、160個行政村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和社會管理服務站。

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縣、鄉(鎮)、村三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網絡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組織開展政法干警“包百案、聯百戶、化矛盾、解民憂”專項活動和“政法系統一把手集中接訪”活動,以“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為主要載體,從全縣政法各部門抽調200多名干部,深入到全縣260個行政村集中排查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有力地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認真落實《清水縣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技防建設的通知》,明確各鄉鎮技防建設的具體任務。縣綜治委深入全縣18鄉鎮現場督促落實農村技防建設任務。督促各鄉鎮安排各村的治安中心戶長對近年來安裝的2萬多戶小技防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摸底,對有故障的及時進行維修,確保其在農戶治安防范中發揮應有作用。

緊緊圍繞“夯實綜治基層基礎,構筑治安防控體系,全面提升防控能力”的工作思路,切實擴大技防的覆蓋面,真正探索建立以人防為保障、技防為基礎、提高社會面控制能力為著眼點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長效工作機制。截至目前,城區新增探頭50個,12鄉鎮安裝視頻監控91個,農村小技防電子狗達到了2萬戶。通過對鄉鎮社會管理資源和力量整合,建立了各種職能集中辦公“一體化”運行、接待群眾“一條龍”服務、解決問題“一竿子”到底的基層社會管理平臺建設,在硬件建設和功能改造上加大了投入,在有效提升工作聯動、執行力度上加強了探索。在14個鄉鎮建立健全了社會服務管理中心,把社會保障、社會建設等民生內容融為一體,設立了財政、合作醫療、民政服務、社會保障、計劃生育、咨詢接待“六位一體”的服務平臺。整合綜治、信訪、司法、派出所、法庭等部門,在鄉鎮成立了“八辦兩所一庭一中心”的管理平臺。在行政村大力推行“一部一村一站一室”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了村黨支部、村民自治組織、村服務管理站、村警務室“四位一體”的新型農村管理服務體系,新建了160個村級社會服務管理站。從單一的管理向教育、服務、幫扶、管理等綜治職能轉變入手,在14個鄉鎮,由縣綜治辦、司法局指導,鄉鎮政府主導,鄉鎮綜治、司法牽頭,構建了融教育、管控、救助、矯正、就業于一體的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對象等特殊人群管理辦公室。依托縣司法局法律援助服務大廳平臺,為人民群眾提供有序的法律程序,極大地幫助群眾訴求難的問題。以推進村(社區)便民服務站建設為載體,構筑了以黨組為核心、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村(社區)服務管理站。實行村(社區)網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模式,科學劃分管理單元網格,以網格為基礎,科學整合社會服務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全部納入網格進行管理,實現村(社區)管理的扁平化、精細化、高效化和服務的全覆蓋、全天候、零距離,夯實了村(社區)管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