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滿腔熱血忠魂哺華夏桃李
三十載風雨人生育祖國棟梁
——記隴原優秀鄉村教師陳衛平

自1984年3月,他便開始投身于教育事業。
“困難再大,都不能耽誤學生。”這就是他的從業信條。
30年來,他一直扎根大山深處,默默辛勤耕耘著自己的理想。
“只為家鄉子弟有一個好的前程。”這便是他的樸素而崇高的理想。
30年的教師兼校長,他從未遲到早退,若天氣晴好,周末才能回家一趟。
他就是三十載如一日,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忘我工作在清水縣山門鎮旺興學區史溝小學的教師兼校長陳衛平。

1984年3月,陳衛平被聘為家所在地的金柳灘小學教師,從此,他便開始了一個人既當老師又兼校長、一間土坯房教室、5個年級、十幾名學生,每月22.5元工資的教師生涯,且一干就是12年。“我一個人不去,學校們就關門了,學生就沒法上學。”這就是支撐他幾十年從未遲到、早退的樸素信念。
調入離家20多里的史溝小學,仍是一名教師、兩個教室、53名學生、五個年級。盡管后來又補充了兩名教師,但自他調入史溝小學的9年間,成績一直名列前三。不論是22.5元、40元、80元的工資,他都始終如一,認準了,就堅持下來。

旺興學區地處隴上南陲、交通閉塞、自然環境惡劣。不論他走到哪,他都自己動手種菜、做飯。同時,改善破舊、緊張的校舍和辦公條件,一直是他閑暇時的日常工作。2008年地震后,他與村民一道搬磚、拌混凝土,維修了玄頭小學400多長的圍墻和兩間廁所。同年,調入旺興小學時,又申請改擴建教校舍12間,極大地改善了旺興小學6個年級、7名教師、127名學生的教育教學條件。
他常言,好老師的標準,不全在于他如何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在于給他人指明一條理想的坦途。他用心、用愛、用行動踐行著“走進去,帶出來”這一信條。走進大山深處的艱難環境、走進學生的心扉、走進家長的心里、走進艱苦環境里的人群里。2012年3月,在旺興學區轉了一圈的陳衛平,回到了6個年級,17名學生,三名教師史溝小學。次年5月,因五、六年級并入觀音殿中心小學,學生僅剩9名。但他依然堅守在那些孩子么最需要的地方,教書育人,指道引路。

一腔熱血忠魂哺華夏桃李,三十載風雨人生育祖國棟梁。從家至校六七十公里的路程,起初的二十年全靠雙腿走來走去,誰人盡可知,這漫長的路途上他跨過多少個坑洼地,摔過多次跤。因條件差,他經常帶病工作,家里妻子也因常年勞累和操勞患上了心臟病,即如此,他亦從未耽誤過同學們一刻鐘。
30年,風雨人生不悔青春早謝不傷春和。
30年,苦難同舟不替蒼天傷盡赤子之懷。
愿此長青之樹長青,付之教育之“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