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發揮“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縣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今年以來,清水縣廣開渠道,嚴格推選模范典型,從在清水工作、生活、學習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清水籍市民中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勤勞節儉等方面表現突出、事跡感人、群眾認可的“清水好人”將通過多種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廣泛宣傳“清水好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與廣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學習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良好氛圍。
【清水好人】
久病床前有孝子

(吳跟田正在陪母親康復鍛煉)
4年來,1460多個日日夜夜里,松樹鄉大柳樹村吳跟田用厚實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面對被病魔折磨的母親,他悉心照料,始終不離不棄。左鄰右舍只要提起他,人人都會感嘆:這個娃娃真不容易,是個大孝子。
吳跟田,今年36歲,家里5口人,父親年邁多病,母親臥病在床、還有6歲的兒子在上小學 妻子在外打工,生活雖然不富裕,但夫妻恩愛,生兒育女,全家日子過得很幸福。2010年6月的早上,母親在干農活的時候突然暈倒,在醫院搶救了幾天最終還是無法治愈,下半身行動越來越不便,接近癱瘓。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把吳家一點一點堆積起來的幸福小家一下子擊垮了。幾個月下來吳跟田瘦了許多,為了給媽媽治病,幾乎花掉了家里的所有積蓄,為了照顧母親,他放棄外出打工。

回家后,母親由于中樞神經被淤血壓迫,手腳不能控制,視覺模糊、不能言語,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每天5點,天剛蒙蒙亮,吳跟田就要起床,首先給母親倒尿壺、洗尿布,接著為母親洗臉、擦身、換床單。母親安頓好了,他就去做飯,飯做熟先給母親喂飯,母親吃飽后,自己匆忙吃點,一切妥當他才能去田里做農活。
在地里勞作時,吳跟田說,他心里總擔心著母親,一會怕母親尿濕床單,一會擔心母親要喝水,沒人在旁邊,怕她會從輪椅上摔下來,所以家里和田地就成了他的兩點一線,他從家里和田地來回往返,一天下來要來回跑10多趟。

夏天悶熱,他一有空就把母親抱到綠蔭下納涼;冬日暖陽時,他又會抱她出來曬曬太陽。母親不僅下半身癱瘓,左手也不便。4年來,吳跟田都是一湯匙一湯匙地喂飯,除此之外,還不厭其煩地每天幫母親按摩肌肉、放松筋骨。
吳跟田說:“剛開始,母親不會使用輪椅,陪她出來曬太陽、鍛煉身體每次都要背出來坐到輪椅上,由于身體單薄,母親四肢無力,背一次她要用好大的力氣。有一年夏天,他從地里回到家,來不及休息,馬上又背著母親去上衛生間。由于過度勞累,沒走幾步,就和母親一起摔到了地上,母親不能說話,竟然嚎啕大哭起來。面對這種場景,他顧不上自己身上的疼痛和疲憊,一邊面帶微笑扶母親起來,一邊還要耐心地安慰她。”說到這里時,吳跟田已淚流滿面。

(吳跟田為母親梳頭)
吳跟田每天幫母親洗臉、洗腳、洗衣、喂飯、端屎端尿、倒水、喂藥,1460多個日夜從未間斷;炎熱夏季,吳跟田怕母親長褥瘡,給他鋪上涼席,枕上涼枕;這些年來,吳跟田一有空閑就陪伴著母親鍛煉,希望奇跡的出現……看著一天天老去的母親,吳跟田唯一的愿望就是母親能健康長壽:“我會盡我所能侍奉媽媽終老”
提起妻子,吳跟田有些愧疚,“這些年為了照顧母親,我不能出去掙錢,妻子就外出打工支撐著這個家里的絕大多數開銷,苦了她了”說到這兒,吳跟田有些哽咽,過了一會兒他接告訴我,他和妻子只養有一個孩子,當時妻子很想再生養一個,但正逢母親病重,為了不給家里增加負擔,能全心全意照顧母親,妻子同情達理的做出了讓步,但他卻覺得虧欠了妻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吳跟田時常給村孤寡老人里的老人家送吃的,幫著干活。他曾在外打工時當過電工,村里誰家有電路通、電器有個小毛病都找他幫忙,村里有個拉電架線的事情他也總是義務出工,從不計較酬勞,全村里人都說他是個熱心腸。
“吳跟田一個人確實很不容易,在現在這樣的社會,一個人不僅要種8畝田地,家里還要服侍一個癱瘓的母親,真是太難了”村書記說,在他眼里,吳跟田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的。他還說母親能堅持活到現在,是吳跟田悉心照料的結果。吳跟田年如一日,不離不棄,悉心照顧臥床癱瘓母親,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