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準“窮根子”,開對“藥方子”,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將扶貧資源精確集中到村、到戶。今年以來,清水縣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狠抓三個關鍵,做到了“干部真干、群眾真動、項目真扶”。
一是融合聯動干。清水縣自開展“11558”干部下基層活動以來,搭建精準扶貧有效載體,縣上成立精準扶貧指揮部,縣委書記、縣長任總指揮,25名包鄉縣級領導聯系包抓鄉鎮,18名縣直單位主要負責同志任鄉鎮工作組組長,以18鄉鎮為一級網格,260個行政村為二級網格,1028個自然村為三級網格,260名下派村黨組織“第一書記”,1028名包抓聯系自然村科級及科級后備干部,4243名省市縣雙聯干部和鄉鎮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黨員、致富帶頭人等力量精準分布到15943戶貧困戶,健全完善了“單位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特困戶、科級干部包抓自然村”結對共建機制,組建了雙聯、扶貧和小康三位一體的一支不脫貧不脫鉤、不小康不罷休的“網格化力量精準”工作隊,實現了工作力量的全面覆蓋、幫扶隊員與貧困戶的無縫對接。

二是駐村幫扶干。清水縣各部門給村上配齊床被,縣上統發了消毒碗柜,縣紀委和組織部跟蹤督查,駐村工作隊員全部吃住在村上開展工作。所有駐村幫扶干部帶著感情訪貧問苦,帶著責任幫辦實事,與群眾拉家常、征求意見、換位思考,切身體會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心貼心地幫助群眾解決困難,最大程度滿足群眾要求,在苦干實干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在助推脫貧中贏得群眾的支持,真正使廣大駐村幫扶干部成了困難群眾的“貼心人”。

三是心中有數干。下基層干部首先在摸清弄準貧困村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脫貧目標、幫扶任務上下功夫,優先考慮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五保戶、殘困及因災因病返貧戶“三類群體”,對家庭有致富產業、有財政供養人員、有村組干部、有健康勞動力“四種情況”原則上不確定為扶貧對象,按照村班子初評選定、村民代表大會評議認定、駐村工作隊上門復核確定、鄉鎮討論審定、縣扶貧領導小組審核公告終定“五定步驟”,嚴把摸底初選關、民主評議關、公示公告關、過錄審核關、數據錄入關、糾錯完善關“六道關口”規范建檔立卡,瞄準扶貧對象,進行科學分類,實施分類提升的有力舉措,不僅有效解決了扶持好誰的問題,還有效確保了在精準扶貧和小康建設上有的放矢、有效攻堅。

四是抓住核心干:清水縣認真梳理基礎設施欠賬、公共服務短板、產業發展弱項和到鄉到村到戶需求清單,圍繞全省“1+17”方案,大力宣傳省上“1+17”方案、市上“1+18”方案和縣上“1+19”方案,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鼓舞干部群眾的信心和干勁,絕不在落實省市戰略部署上迷航線、掉隊伍。同時,重點扭住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最大任務”,緊扣今年到2017年集中攻堅、2018年到2020年鞏固提高“兩個時間節點”,著力打造扶貧攻堅行動、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干部下基層活動“三大深度融合平臺”,嚴格按照“六個精準”要求,有序推進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五是有獎有罰干:建立“5個5”激勵機制,即逐年比選5名“減貧摘帽”快、統籌謀劃好的鄉鎮工作組組長、副組長向上級組織推薦儲備或使用,比選5名推進力度大、扶貧業績好的優秀“第一書記”到部門重要崗位任職,比選50名擔當意識強、工作成效好的鄉鎮副科級領導干部優先提拔使用,比選50名幫扶措施實、工作方法好的部門包抓自然村副科級干部解決正科待遇,比選50名撲下身子干、群眾口碑好的科級以下工作隊員提拔到副科級崗位任職。落實“5個1”懲戒機制,對貽誤工作時機、影響精準扶貧工作推進的領導干部降職處理一批,對拒不履行崗位職責、作風漂浮的領導干部免職處理一批,對組織領導能力較弱或事業心、責任心不強的領導干部調整改任一批,對認識不到位、措施不聚焦的科級以下工作隊員調動交流一批,對工作弄虛作假、干部群眾意見大的村干部問責處理一批,切實讓敬業務實的干部有舞臺,讓推天混日的干部沒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