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shè)和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發(fā)揮“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縣實現(xiàn)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今年以來,清水縣廣開渠道,嚴格推選模范典型,從在清水工作、生活、學習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清水籍市民中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孝老愛親、勤勞節(jié)儉等方面表現(xiàn)突出、事跡感人、群眾認可的“清水好人”將通過多種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廣泛宣傳“清水好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與廣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學習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良好氛圍。
【清水好人】
汪秋菊:孝敬婆婆是兒媳的天職

今年44歲的汪秋菊是遠門鄉(xiāng)林峽村一名普通群眾,1991年8月經(jīng)人介紹與林峽村村民林成湖結(jié)為夫妻,婚后夫妻和睦,父慈子孝,是村里的模范家庭。多年來,汪秋菊一直悉心照料公公婆婆,任勞任怨,用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全村群眾眼里公認的賢惠孝道的好媳婦。
2010年,婆婆突然癱瘓在床,喪失了行動能力,這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讓這個家庭籠罩在一片陰影之下!疤焖聛,日子還是要好好的過”汪秋菊說,緩過神的汪秋菊開始擔負起了照顧癱瘓婆婆的任務(wù)。婆婆悶了,她用輪椅推她到村上轉(zhuǎn)轉(zhuǎn);婆婆便秘,她用手替她導便;為照顧婆婆,晚上睡在婆婆旁邊的小床上,就這樣,一做就是五年……“婆婆在世一天,我就要盡心盡孝一天,因為任何人都有老的時候!”這是汪秋菊常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
汪秋菊家中并不富裕,由于家中老人常年患病,丈夫林成湖一直在外地打工以維持家中巨大的開支,所以照顧老人的重任落在汪秋菊身上。婆婆的身體常有不適,需要經(jīng)常住院。在醫(yī)院,汪秋菊悉心照顧婆婆,喂藥、喂飯、端倒便盆、擦洗身子……出院后,婆婆不能行走。汪秋菊害怕婆婆在家里悶得慌,只要天氣好的時候,她就把婆婆背到輪椅上,推著婆婆到村上各處轉(zhuǎn)轉(zhuǎn),和其他的老年人嘮嘮家常,以舒緩老人的心情。在汪秋菊看來,照顧婆婆,責任重如泰山。汪秋菊天未亮就起床做飯,給婆婆喂藥、喂飯。害怕燙著老人,她就用舌尖試溫,感覺溫度合適了才一勺一勺地喂進老人嘴里。婆婆時常便秘,她毫不猶豫地用手替她導便。汪秋菊知道,家里有婆婆這樣的病人,屋里需要經(jīng)常通風、打掃,保持干凈,因此她每天回家后,除了做飯,就是給婆婆擦洗、喂飯、喂藥、收拾屋子。老人家睡覺沒有時間觀念,到晚上大家都很累的時候她還醒著。為此,汪秋菊想了一個辦法:在婆婆床邊搭了個小床,汪秋菊睡在小床上,這一睡就是5年多。
汪秋菊不僅照料著婆婆,同時也曾無微不至的照料著鄰居李嫂。李嫂常年患內(nèi)風濕關(guān)節(jié)炎,坐不能立,臥不能起,而其丈夫為了償還給李嫂看病欠下的外債,并保證以后醫(yī)藥所需及家庭日常開銷,不得不常年外出務(wù)工掙錢,照顧妻子的責任只能留給兩個還在上學的女兒的身上了。這一切,汪秋菊是看在眼里,除了幫李嫂尋醫(yī)問藥,料理家務(wù),幫孩子們做頓飯之外,還時常幫李嫂換洗衣被。天氣好時,還會抱她出來曬曬太陽吹吹風,使得常年臥病在炕的李嫂身體上沒有一點腐爛之處,房間中聞不到一點異味。經(jīng)過汪秋菊的細心照顧,李嫂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轉(zhuǎn),現(xiàn)在已完全能自立生活。這件事不但得到了李嫂全家的感激,更得到了全村群眾的好評。
隨著時代的變化,古代的“三從四德”變得無影無蹤了,甚至有“要想家庭和,除非媳婦做婆婆”的說法流傳。然而,要想家庭和睦,媳婦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老人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成家后,汪秋菊用行動實踐我的諾言,用真誠和關(guān)愛去換起老人的信任。汪秋菊雖然文化水平不高,識字也不多,但是,正是這樣樸實無華的普通中年婦女,在孝老愛親的路上用愛為老人鑄就幸福,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帶動著更多的人孝老愛親。她的愛心、耐心、責任心、贏得了全體村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