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清水縣以“兩新”組織兩個覆蓋提質擴面為重點,立足全縣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作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責任落實,按照“建全機制、摸清底數、理順關系、蹲點指導、規范提升”的思路,狠抓各項任務落實,實現了黨建工作與“兩新”組織生產經營雙促進雙提升。截止6月底,運營正常的非公經濟組織有348家,累計建立黨組織79個(獨立黨支部51個,聯合黨支部28個),覆蓋非公企業236家,黨組織覆蓋率為67.8%,黨的工作覆蓋100%。共有社會組織301家,建立黨組織277個,覆蓋社會組織281,社會組織覆蓋率為93.4%,其中扶貧互助協會260個,建立黨組織257個,除兼合性黨組織外的單純社會組織41個,建立黨組織20個(聯合支部4個),覆蓋社會組織24家,獨立社會組織覆蓋率達58.54%,黨的工作覆蓋100%。

健全聯動抓黨建工作機制
針對“兩新”組織黨建工作面廣、量大、任務重的實際,建立了以縣委、黨工委、黨組、黨委、黨建辦、黨建工作站、黨建指導員為構架的“七級聯動機制”。及時承接省市要求,依托縣委組織部成立縣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工委;在工商局、民政局分別設立縣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委和縣社會組織黨委,工作開展同時接受工商局黨組、民政局黨組領導。以工商所為單位,劃片成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站,分片包抓轄區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采取下派黨建工作指導員的方式對全縣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一對一蹲點指導抓提升。
一非公企業一社會組織建立工作檔案
按照“一家非公企業一份檔案、一個社會組織一份檔案”的要求,結合全縣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基本情況,制定《清水縣非公經濟組織基本情況登記表》和《清水縣社會組織基本情況登記表》,由工商局、民政局牽頭對全縣301家社會組織和正常運行的348家非公企業注冊資金、職工人數等10項基本情況,黨員、黨建陣地、黨建經費等20項黨建工作情況,以及法定代表人和黨支部書記個人基本情況進行逐項登記,分門別類建立臺賬和統計表冊,對僵尸企業、運行不正常企業和空殼組織按程序進行注銷(撤銷),切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理清黨建和業務工作隸屬關系
針對“兩新”組織工作基礎薄弱,非公經濟組織黨委和社會組織黨委工作人員少、指導不經常的實際,按照“社會組織黨委、非公經濟組織黨委統一管理,縣直業務主管部門和屬地管理鄉鎮協同主管”的原則,對“兩新”組織業務主管部門和鄉鎮進行了逐一清理,將建立黨組織的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分別由34個縣直業務主管部門和18鄉鎮黨委管理,靠實了抓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的主體責任,理順了社會組織和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管理體制。

制定“兩新”組織基層黨建任務清單
針對“兩新”組織黨建任務落實難、資料臺賬自然留痕難的問題,結合基層黨建目標管理責任書和“兩新”組織黨建工作重點任務,制定《清水縣“兩新”組織黨建工作任務清單》和《清水縣“兩新”組織“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任務清單》,手把手指導“兩新”組織黨支部需留存佐證的臺賬資料,解決了“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抓什么、怎么抓”的問題。同時,縣委組織部將“兩新”黨建工作作為抓規范提升的重點,堅持每次督查必看“兩新”組織、每次調研必走“兩新”組織、每開黨建工作推進會必談“兩新”組織,通過常態化全覆蓋的調研督導,幫助“兩新”組織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倒逼黨建工作任務落實。
分組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
按照“一個兩新組織一名黨建工作指導員”的要求,經縣直業務主管部門黨組織推選申報、縣委組織部審核,對全縣建立黨組織的“兩新”組織擇優選派黨建指導員118名,對還未建立黨組織的“兩新”組織由民政局、工商局集中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實現了“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指導員全覆蓋,指導員以組為單位每月深入“兩新”組織指導黨建工作不少于4次。縣委組織部、縣民政局、縣工商局成立工作組采取查閱資料、座談交流、現場辦公等方式對“兩新”組織黨建工作蹲點督導,幫助黨建工作指導員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面提升黨建工作整體水平。

(天水在線編輯: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