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四注潤心田
——新時代文明建設的清水實踐

四月的清水縣永清鎮綠染山間。新甘肅客戶端實習生 龍毅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國華 李貴世 李滿福
綠染山川,水秀城鄉。四月的清水縣,生機一派。
因“清泉四注”而得名的清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豐碩成果,恰如四注的清泉,浸潤著軒轅故里這片神奇的土地。從城市社區到鄉村集鎮、從政策宣講到干部問政、從文藝輕騎兵到志愿者服務……清水縣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高位推進,構建文明新陣地
4月13日下午,清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地處縣城繁華路段的這個新單位的室外電子大屏上,滾動播放著兩年來全縣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一個個場景,不斷有市民駐足觀看。文明實踐中的點滴故事,也正是通過這個大屏傳到千家萬戶。室內多媒體大會廳就是理論學習、政策宣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課堂,常年舉辦報告會、宣講會,成為全縣文明實踐的指揮平臺。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一項重大舉措,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政治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載體。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在我國全面啟動,2019年清水縣先后被列入省上和全國試點縣。
清水縣文明實踐試點以來,迅速構建起縣有實踐中心、鄉(鎮)有實踐所、行政村(社區)有實踐站,上下貫通、多點輻射、運行順暢的組織體系,縣、鄉(鎮)、行政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掛帥,按照“有機構、有場所、有制度、有計劃、有項目、有經費、有成效”的標準,有效整合行政、教育、文化、衛生、科技、體育、旅游等各級各類優質公共資源,建成生活化場景、日常化活動、具象化載體的各層級活動陣地346個,實現了文明實踐陣地城鄉全覆蓋。
在文明實踐中,清水縣通過陣地和平臺建設,既重視思想文化傳播,又注重文明行為踐行。目前,已打造了理論宣傳、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科普服務和體育健身服務等五大服務平臺。緊貼群眾思想特點和接受習慣,注重傳學結合、知行合一,組織開展“菜單式”選題、“清單式”管理、“故事式”宣講、“演藝式”引導、“指尖式”傳播等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超過5000場次。
今年初,縣上專門召開了黨委(黨組)書記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大會,39個鄉鎮和縣直部門的“一把手”現場述職,接受大家的打分、評議。在強化督查考核的同時,注重跟蹤問效,不斷推進文明實踐活動走新走深走實。去年底,清水縣被評為2020年甘肅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優秀縣”。
清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宋賢雄說,清水縣通過開展科學理論“聚民心”、政策宣講“啟民智”、主流價值“鑄民魂”、文化生活“興民樂”、移風易俗“倡民風”等特色實踐活動,架起了宣傳、教育、關心、服務群眾一座座文明橋梁。
創新引領,打造惠民新品牌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的陣地就延伸到哪里;群眾需要什么,文明實踐陣地就提供什么。這是清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方向。
4月14日,紅堡鎮西城村黨群服務中心廣場。涼亭長廊上,數十名村民像往常一樣集中在這里“開會”,聽文明實踐志愿者、鎮衛生院張祎大夫關于新冠疫苗接種方面的知識講座,以及同為志愿者的派出所民警關于防范電信詐騙方面的知識。51歲的西城村余川社村民黃學明心直口快,他說鎮上經常在廣場組織活動,都是大家喜歡參加的。
就在上個月的一次“干部問政”活動中,黃學明當場給駐村干部陳汪平、村支書李子平拋了個“炸彈”:“新農村建起來了,為啥村廣場的路燈還沒安上?”“地下管網為啥很長時間還沒修好?”村干部當即耐心解釋,由于去年雨天多,考慮到安全和施工質量,工期耽擱了些時日,后來隨著天氣好轉,半個月后,路修通了,燈也安上了。這是清水縣“現場考干部”“干部曬作為”問政活動的一個縮影。
為了深化文明實踐,清水縣在全縣普遍推開“三提五講一解決”干群“面對面”活動。群眾提問題、提意見、提困難,黨組織書記講思想、校長講教育、村醫講醫療、第一書記講政策、駐村干部講法規,現場答復解決群眾訴求。用紅堡鎮黨委書記孫建斌的話,現在干部不怕群眾“說事”了,有問題大家直面解決。他說,此舉讓干群關系近了,村鎮干部作風實了,鄉風民風也發生了大變化。
黃門鎮的小河新村,是一個由薛堡、樊家、后坡、小河四個村“湊”到一起的移民新村,有286戶、1542人從大山深處搬遷到這個“新農村”。村中心廣場上有新建的舞臺,有塑膠鋪的球場,筆直的水泥街道,一排排整齊的二層樓房,洋溢著時代氣息,分不清是城里還是鄉下。
村干部介紹說,移民村來自不同村莊的村民,起初互不溝通、也很少來往,在文明實踐活動中,他們建立了“巾幗家美積分超市”,通過鄰里互助、環境整潔等文明活動積分領取毛巾、灶具等日用品,既是獎勵也是引導。組建起了村文化惠民服務小分隊,常年開展活動,拉近小區村民彼此間的距離,以家訓促家風,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揚村風,使小河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文明村”。
村民馬金平,是一位有著16年村支書經歷的老黨員,他領著記者參觀了他家的二層小樓房,他說,黨的政策確實好!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過去是夢想,現在都實現了!條件好了,年輕人娶媳婦容易多了,彩禮自然就少了。如今,小河新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景點”,僅去年就接待了230多人次的縣外參觀團觀摩交流。
清水縣不斷豐富文明實踐載體,“街談巷議新時代”“九創十評”“鄉村十禮”“緣定清水·攜手一生”七夕集體婚禮等近百個文明實踐品牌項目,冒著熱氣、帶著露珠,接地氣、貼人心,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推動清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遍地開花。
成風化俗,涵育城鄉新風尚
春雨潤物,桃李成蹊。
一支越來越壯大的志愿者隊伍,成為清水縣文明實踐活動的傳播者、踐行者和推動者,也正是廣大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和熱情付出,清水文明實踐才開展得如火如荼。他們身披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紅”,穿行在街頭巷尾、村舍地頭,形成一道道亮麗風景。
作為縣城最早成立黨群服務中心的社區之一,永清鎮城南社區的工作人員,每人都有個“兼職”——志愿服務隊隊長。隊長的手機號,就是為社區群眾志愿服務的“點單電話”。
今年3月,78歲退伍軍人羅忠澤的老伴不慎跌倒癱瘓在床,原本正常的生活出現困難,他試著撥通了城南社區服務熱線。讓羅忠澤老人沒想到的是,社區志愿者接到電話后立即上門,同時為老伴落實了臨時救助政策。在此后的上門隨訪中,志愿者又先后為羅爺爺家找了保姆,幫助他們搬了家。為此,羅忠澤感激不盡,連聲說“感謝黨組織和社區關懷,感謝志愿者的及時幫助,真是為我們解決了一件大事”。
金牌、銀牌,抵不住群眾的好口碑。
永清鎮東關社區的毓秀嘉園實踐站,把群眾“點單”、站點“派單”、志愿者“接單”和群眾“評單”的情況張貼在小區顯眼位置,服務是否到位,群眾是否滿意,一目了然。永清鎮副鎮長董雙魁說,以前四堵墻、防盜門“鎖”住了住戶間的交流和感情,現在通過文明實踐系列活動的開展,重新讓“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文化在城市小區得以延續。
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是主渠道;播撒文明火種,志愿者是主力軍。清水縣緊貼“五大核心任務”,組建縣、鄉、村三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構建全覆蓋、分眾化、菜單式文明實踐活動服務網絡。志愿者中既有黨政機關黨員干部職工,也有先進模范、中小學生、科技工作者、鄉土人才、文藝工作者、退休文化工作者,總數達到4.2萬人,占清水縣總人口一成以上。
4月15日,風和日麗,走進郭川鎮趙那村,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鼻而來。
村頭,掛著一塊2019年省委、省政府頒發的“文明村”牌匾。宣傳欄中一幅全村420人集體合影的大照片格外醒目,這是去年央視在村里拍節目時照的。村民郭貴子說,老祖先連個縣電視臺都沒上過,現在咱全村男女老幼都上中央電視臺了!自信、自豪寫在這位69歲的老人臉上。村子里的文化廣場上,有著二百多年歷史的6棵老柿子樹保護完好,在風中搖曳。文化廣場隔壁是“清水縣趙那農民文體學校”,門口有一副對聯:勤耕雨樂,村民休閑好去處;存史銘志,祖宗美德貴傳承。農民文體學校充分利用被撤并了的村小學,三排磚瓦房,一排房是村民活動室,有兩個村民正在拉著二胡吼秦腔;一排房是村史文化館,從上古時期的陶器到“二人抬杠”等農具、燈盞風箱等生活用品應有盡有;一排房是文化閱覽室,積存了30年的人民日報、甘肅日報等報刊摞滿書架,村民們的書畫作品掛滿墻壁。在遠離城市的這個小村莊,充滿著濃厚的文化韻味。
村民們說,農民文體學校是“郭爸”自己掏腰包改建的。
“郭爸”叫郭滿福,今年76歲,退休前是天水市委黨校的一名教師。從2013年開始,郭滿福先后拿出12萬元,把這塊原本三面沒有圍墻、5戶村民堆放私人物品的地方,硬是一點一點修建成現在的農民文體學校。“郭爸”年逾古稀,比較瘦但很干練、精神。“只是給村上弄了個能活動的地方而已!”說起自掏腰包建學校,“郭爸”很淡然:現在日子好了,村民們總得有個下棋、看書、學樂器、唱小曲、閱報的地方。
郭滿福的善舉,影響到村上更多的村民。56歲的雷嘗嘗,已連續四年為村上義務打掃衛生。2018年,她因摔倒腿骨折了,家里老伴、兒子接過了她的掃把。“大家都不好意思亂扔垃圾了!”雷嘗嘗說,有兩次到廣場上打掃衛生,家里電磁爐上的米湯都熬糊了。2016年,雷嘗嘗被郭川鎮評為“十佳好人”,獎了2000元,還發了一束鮮花。五年來,這束花一直擺放在家里上房的正中央,雖然花枝早已干枯,但她沒舍得扔。“這是我最大的榮譽!”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雷嘗嘗又把2000元錢捐贈給了鄉上。
風成于上,俗化于下。像發生在趙那村的這一樁樁故事,在清水縣還有很多。平凡中蘊含著不平凡,彰顯著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