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清水縣原泉小學多功能廳內氣氛熱烈,一場精彩的秦文化宣講正在進行,天水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雍際春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秦文化的起源、發展以及在清水縣的歷史足跡。這場融合本土歷史資源的宣講活動,正式拉開了“探究文脈·傳承文化·啟智賦能”——2025清水縣本土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序幕。
本次活動通過多元形式,將軒轅文化、秦文化、充國文化等本土歷史資源轉化為育人素材,帶領全縣中小學生領略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與認同感,讓千年文脈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原泉小學的秦文化體驗區里,孩子們專注地捏制陶俑,竹簡上墨跡未干的篆書還帶著稚氣,身著秦代傳統服飾的孩子們正在模擬兵戎戰爭場景,鼓樂聲與禮儀吟誦相映成趣。課堂舉辦的“探秦文化·論長城利弊”辯論賽和秦文化知識競賽別開生面,古老的歷史在思辨和問答中煥發生機。

原泉小學學生田玉虹說:“參加這次活動,我仿佛推開了一扇穿越千年的時空之門。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深刻認識到,守護與傳承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未來,我將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深入鉆研歷史文化知識,用專業能力守護文化根脈,努力成為歷史文脈的傳承者、地域文化的傳播者、文化創新的踐行者。”

在軒轅小學,別具一格的軒轅文化體驗活動正在上演。四、五年級的學生們表演了《黃帝頌》節目,他們用優美的舞姿和動人的歌聲,展現了軒轅文化的深厚底蘊。緊隨其后,200名三年級學生組成的清水軒轅鼓表演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在學校的文化墻邊,教師們正在講解軒轅文化知識,學生們眼中滿是對文明起源的崇敬。
軒轅小學學生王亭雅說:“在參與《黃帝頌》吟唱節目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先祖的智慧與精神,這份文化認同潛移默化地滋養著我們的心靈,提升了我們的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

在清水縣文化館四樓,縣第一幼兒園精巧的剪紙藝術作品展引發參觀者陣陣驚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演示的“軒轅故里”主題剪紙,讓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觸摸的藝術作品,孩子們也在親手制作剪紙作品中加深了對清水非遺的認同與熱愛。

來到充國小學,學生代表身著漢服講解校名由來,浮雕文化墻上“平夷戍邊”“墾田守疆”等板塊,在教師解讀下串聯起西漢名將趙充國的愛國故事。學生們的《給趙充國的一封信》中寫道:“您老當益壯的勇氣讓我明白,認真學習就是當下的‘謹業報國’。”這些優秀書信在校園文化墻展出,成為傳統與現代對話的生動注腳。

活動最后舉辦了本土文化發展座談會。教育局負責人、天水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城區中小學校長和學生代表們圍坐在一起,就如何讓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小學教育、學生對清水縣文化的認知與建議、未來本土文化傳承的創新方式等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通過這次活動,我看到了清水縣本土文化進校園活動的積極成效,也感受到了學生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認同。下一步,我也將開發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課程,為傳承和弘揚清水本土文化貢獻力量。”天水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雍際春表示。

從秦文化宣講到非遺體驗,從軒轅鼓舞到書信創作,這場本土文化進校園活動如同一顆石子,在青少年心中激起層層漣漪。正如雍際春教授所言:“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要讓孩子們在觸摸秦簡、辯論歷史、競答知識的過程中,感知家鄉文化的厚度,從而建立起對中華文明的深度自信。”這正是清水縣推動本土文化進校園的深層意義——讓千年文脈不僅存于史書,更流淌在青少年的血脈之中。(清水融媒記者李榕趙凱娜陳婧嫻王永強)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