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嘴村是合水縣有名的勞務輸出村,村里大多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都是些老人、婦女和孩子。年末歲首,記者來到位于董志塬邊的肖嘴鄉肖嘴村,與“留守婦女”們談起勞務輸出帶來的可喜變化。
走進肖嘴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座新蓋的磚瓦房,家家戶戶都是“四合頭”院落,磚砌的院墻,高大的門樓,嶄新而氣派。村頭張愛琴家,2004年蓋了新房,漂亮整潔的四合院沐浴在冬日的暖陽里,門樓上貼著一副用瓷磚燒制的大紅對聯:創大業萬里生輝,望前程一帆風順。
“能蓋起這么好的房子,多虧了外出打工。”高挑個兒的張愛琴,穿一件淡綠色羽絨服,一雙黑皮鞋擦得亮亮的。她快言快語地說,這些年,她和丈夫在天津一家具廠當油漆工,兩人每月掙2000多元,7年攢了10萬元。
2004年家里蓋了新房后,她留了下來。現在公婆都是70多歲的人了,得有人照顧,孩子上學也要照看。“留守”一年多,張愛琴感觸很深:“出去打工還是好啊,鉆到家里,天天有出去的錢,沒進來的錢,一年多我都鉆怕咧!”為此,腦瓜活泛的張愛琴在自家院里開了個小賣部,賺點零花錢。
村東頭的劉小蓮,是典型的“留守婦女”,自打丈夫在外打工10多年,從沒出過遠門,在家侍奉公婆,操心孩子上學。
她家剛建成不久的四合院亮亮堂堂,上房客廳里擺著皮沙發、彩電、VCD等,10多間屋子都用瓷磚鋪地,石膏吊頂,安裝了吊燈和射燈。見了外人,劉小蓮有些羞澀,邊打毛衣邊與記者聊起來。她說,丈夫外出打工10多年了,一年能掙回七八千塊錢。
2000年,她們家花了2萬多元,從不通電、不通路的柳義川村遷到條件較好的肖嘴村。“如果不靠打工,哪能從溝里搬到塬上?”劉小蓮說,外出打工有技術還是好。
丈夫剛出去那幾年,干苦力,每月只掙一二百元。她告訴丈夫,要學點手藝,不然太辛苦了,掙不下錢,養活不了這個家。
后來丈夫學了電焊技術,每月收入1000多元,干活不是太苦了,她也放心了。
這幾年丈夫過年回家,比以往穿得好多了,人也胖了,精神得很。
今年60歲的姬喜天老人,也是村上的“留守婦女”。她的兩個兒子、兩個兒媳都到天津勝芳打工。多年來,她和老伴在家里種15畝地,帶5個孫子。現在孫子們都在上學,大孫女去年剛考到外地。
2005年4月,大兒媳回家操心蓋了一院新房子,蓋成后又走了,老二兩口子準備明年回來蓋新房。她和老伴現在老了,地里活干不動,就與鄰居搭伙種地,有時由兒子出錢叫人干。說到勞務輸出的好處,姬喜天老人一個勁地說:“好么,咋不好咧!”老人說,兒子兒媳出去打工,最大的愿望就是掙錢供孩子好好上學,她和老伴再苦再累也要操心好這事,說啥也不能耽擱了娃娃的學業。
正在家里哄孩子的魏春慧,穿紅毛衣、小西裝、尖頭皮鞋,說話干脆利落,笑聲不斷。她的丈夫也在天津勝芳打工。
“近幾年,政府重視勞務輸出,從各方面搞好服務,外出打工的環境大不一樣了!”魏春慧高興地說,這兩年丈夫的工錢很少被拖欠,掙下的都能拿到手。如今縣上開通了往返天津勝芳、河北廊坊等地的專線公路客運,每天對開兩趟,春運期間,一天發六七趟。車都是豪華客車,有空調,全程高速,又安全,又快捷。丈夫坐這趟車,20小時就到家門口了。有時丈夫春節加班回不了家,她就帶孩子上天津看他。魏春慧說,現在條件好了,勞務輸出也有組織了,丈夫在老遠的天津打工,她感覺就好像在縣城上班一樣方便和放心。
肖嘴村黨支部書記丁富軍告訴記者,村里人多地少,富余勞動力多,全村2700多口人,每年有860多人在外打工,每年掙回近千萬元。勞務輸出給肖嘴村農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如今,嘗到甜頭的村民,有意識地學瓦工、電焊、縫紉和汽車修理等。各級政府也把他們組織起來培訓,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村里的男人們一個個都出去了,留守的家屬們都非常辛苦,他們是務工人員的堅強后盾,為勞務輸出作出了巨大貢獻。”搞了多年勞務輸出工作的丁富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