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臘月,正寧縣的鄉村集市顯得格外熱鬧,辛勤勞作了一年的農民錢袋子鼓了,糧囤子滿了,有事無事都要上街轉一轉。
在榆林子鎮金華商城,小吃、蔬菜、百貨地攤一個接著一個,排滿了整個市場。趕集的農民背著大包小包,競相挑選中意的商品,各個攤點上的生意都十分火爆。在市場門口,購了半架子車年貨的文樂村婦女王玉葉,扳著指頭給筆者算起了2005年的家庭收入賬:8畝烤煙收入17840元,2畝刺槐收入2580元,2窩仔豬收入1830元,夫妻倆農閑時間在村磚廠打工收入1340元,全年總計收入23590元。
她高興地說:“如今,農民比城里人也差不了多少。”在縣城海馬金店,正在為女朋友購買戒指的湫頭鄉青年楊小平告訴筆者,他和女朋友兩年前在陜西一家果品廠打工時相識。打工期間,倆人省吃儉用,積攢了3.2萬元,回來后勸說雙方父母擺脫舊俗,女方不要彩禮,男方結婚時不大操大辦,只簡單招待一下親朋好友,蜜月出外旅游,順便學習考察一下果品加工項目,回來后打算在本地辦一家小型果脯加工廠。近年來,外出打工在為農民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幫助他們解放了思想,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異地賺錢,回鄉創業,已成為正寧縣不少有志青年的共同愿望。
記憶中,正寧農民過年,除了購置大量的生活用品、副食品之外,年畫、財神爺、門神、灶神、老皇歷這些傳說中能消災避邪、賜福納壽的“老古董”也是必需品?墒,今年賣這些東西的地攤上大都生意冷落。榆林子鎮一名小商販告訴筆者,前幾年,他每年臘月僅賣財神就能賺1000多元,但今年看形式,至少要賠700來元。而緊靠旁邊的一家個體書攤前卻擠滿了不少群眾,你挑我選,生意十分紅火。據業主講,他每個逢集日收入在600—800元左右,尤其是一些特色種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少兒科技讀物方面的書籍銷得最快。
宮河鎮王錄村的王新寧,每年春節前就購齊了化肥、農藥、籽種,為土地置好了“年貨”?墒,今年在各大集市上他既不買化肥,也不購農藥,而是拿著一個小本子,把各類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供求信息,詳細記載下來。他已利用10多天時間,跑遍了正寧及周邊縣市的集市,收集了滿滿一本子“情報”,回去后準備分析研究,以此作為來年春耕生產的指南。
據了解,正寧縣不少農民已開始在種前多方捕捉市場信息,尋求訂單,并對各種農產品的市場潛力、價格進行分析比較,有的還上網搜集各類信息,再篩選對比,優化組合,初步核算自己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投入產出比例。
在永和鎮趕集時,筆者碰到開著三輪車收購曬煙的親戚趙萬林,一問才知,他在陜西打工時,發現來西安旅游的外國人十分青睞中國的旱煙,特別對瑪瑙煙嘴和刺繡煙袋感興趣。他便收集了大量的煙嘴和繡花煙袋,把久負盛名的正寧“唐臺”曬煙配上英文說明運往西安、上海等大城市的商貿中心,成為那里的暢銷品,年純收入在2萬元以上。
走過一個個市場,聚焦一個個鏡頭,直面一個個事例,筆者從中欣喜地看到了正寧農民的新形象,聞到了現代農村文明的氣息。(師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