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巍峨的高山上
向歷史回望——
黃帝的部落,擇溪而居,教我蠶桑
我站在廣袤的大塬上
對過去懷想——
公劉的族人,修城筑邑,育我稻粱
這是一位詩人寫慶陽歷史的幾句詩。慶陽古稱北豳,是周先祖成就千秋偉業,教民稼穡的地方。這里曾以先進的農耕技術,優良的勞作傳統,以及早期發達的農業經濟,奠定了它在歷史上燦爛輝煌的地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耕文化。
慶陽有著發展農業的諸多便利因素。遠在2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慶陽被稱為“岐黃故里”。4000多年前的夏朝末期,這里就有農業發達的記載。周先祖不、鞠陶、公劉祖孫三代在這里積極發展農業,通過不斷探索并改進農耕技術和生產工具,逐步由“二牛抬杠”的犁耕代替了早期的火耕、耜耕,開始了精耕細作。他們還在這里提倡養豬、羊、牛、鵝,栽花植樹。農業的發展使歷史上的慶陽出現了“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的繁榮景象。
從周先祖時期開始,“務耕種、行地宜”,從而使茹毛飲血的蒙昧歷史第一次在北豳這塊土地上畫了句號。華夏民族古老而傳統的農耕文化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周道之興自此始”。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慶陽先民們事農桑,務耕作,重農務本,民風敦厚,逐漸形成了內涵極為豐富的農耕文化。如今,行走在慶陽大地上,仍可以感受到農耕文化亙古不衰的歷史氣息。那些傳統的農具、農耕技術、耕作習慣以及種植的作物,那種“陶復陶穴”的窯洞民居,處處都或隱或現著先民們的身影和智慧。慶陽被譽為華夏遠古農業的“北方搖籃”,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周祖農耕文化之鄉”。
悠久的農耕文化,不僅成為慶陽最具代表意義的文化符號,也對慶陽的社會歷史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農耕文化以其先進的耕作技術和思想理念,在引領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以宏闊的姿態不斷吸納包容了其他地域有益的創見。歷史上,慶陽一直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地區,素有“隴東糧倉”之稱。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了進一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傳承農耕文明,弘揚民俗文化,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推動區域發展,慶陽市提出舉辦中國(慶陽)周祖農耕文化節這一構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農業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
今年9月21日至25日,首屆中國周祖農耕文化節將在慶陽市舉行。本次節會由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文化部社會文化司,甘肅省委宣傳部,省農牧廳、省文化廳、省商務廳和慶陽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屆時,將舉行“中國‘三農’科學發展論壇”、“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以及慶陽香包中國香道和農耕歷史文化及現代農業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動。這將是一次傳統農耕文化的全面回顧和展示,是一次現代農業的高峰交流和探索。農耕文化的故鄉,將熱忱歡迎有識之士的到來。
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
傳承農耕文明 弘揚民俗文化
發展現代農業 推動區域發展
9月21日-25日·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