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外宣辦)今年以來,秦州區緊緊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美化庭院環境為目標,認真組織實施了農村沼氣國債建設項目,完成了2010年度農村沼氣建設項目省級抽查驗收任務和2011年農村沼氣建設項目,開展了農村沼氣后續服務管理及“三沼”綜合利用試驗示范工作。截止今年年底,全區累計建有農村戶用沼氣11186戶,占總農戶的12%。今年,實施2011年農村戶用沼氣建設項目1200戶,分布15個鄉鎮77村,爭取到中央資金、省級補助資金276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40萬元,省級配套36萬元。目前資金全部到位。截止目前所有項目已基本完成澆注、建成、及“三改”,裝料完成991戶,產氣825戶。通過招標采購,向項目農戶戶均發放項目物資水泥1.55噸,PVC進料管1根/1米,PVC出料管1根/4米,密封膠3袋/戶,導氣管1根/戶。農戶自籌機磚、鋼筋、細沙、碎石等,農民投工投勞30工時/戶,有效地保證了農村沼氣項目建設物資供應,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

項目實施以來,該區始終堅持把后續服務管理工作作為農村能源沼氣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按照省、市有關要求,健全并完善“3+1”管理模式。農村能源協會全面負責全區的農村能源后續服務工作,及時協調各鄉鎮分會、村級協會強化服務意識,認真履行職責,積極開展工作,為項目農戶提供了較為良好的服務;各項目鄉鎮成立了農村能源分會,落實了辦公場所和服務部,確定了農村能源專干及沼氣專職管護員;以建設完成的50處村級服務網點為重點,落實了村級服務網點辦公場所、人員、制度、牌子,按照“六個一”標準對50處村級服務網點全部配套了進出料設備;未列入村級服務網點的項目村,成立了村級協會,確定了村級兼職沼氣管護員,每個項目村落實了有機構、有人員、有報酬、有攤子、有制度、有活動記錄、有零配件專柜的“七有”要求;加強維管人員培訓,所有村級管護員全部參加了省、市舉辦的培訓班,全部取得了資格證書,做到持證上崗。此外,區能源辦與項目鄉鎮聯合對各村管護員、沼氣用戶進行管理技術及安全知識的培訓,提高了農戶沼氣使用率及安全意識;印發了《天水市秦州區農村沼氣后續服務管理實施方案》,作為全區農村沼氣后續服務管理工作指導性文件,全區確定了38名鄉鎮專職管護員,并全部組織參加了市、區兩級的技術培訓,依托村級服務網點,對已建成沼氣戶進行全面普查和維護,區政府將后續服務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按管護員工作實績,兌付報酬補助,為今后農村沼氣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確保沼氣長久發揮效益;開展“三沼”試驗示范,推廣綜合利用技術,通過開展“三沼”綜合利用對比試驗示范,開展“一氣帶三料”(燃料、肥料、飼料)工作,在項目村安排了“三沼”綜合利用試驗,大力挖掘沼氣綜合利用潛力,充分發揮沼氣建設最大效益,在16鄉鎮建設完成“三沼”綜合利用試驗示范點21處,通過沼液喂豬雞等家畜,沼液噴施果樹,沼渣作基肥種植小麥、玉米等試驗示范,組織農戶相互參觀學習,指導農戶綜合利用沼渣、沼液。通過記錄試驗數據,匯編試驗報告,對農戶大力推廣“三沼”綜合利用技術,提高了農戶對沼氣項目的全面認識,實現了沼氣綜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開展大回訪大維修工作。
2011年5月20,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國家統計局辦公室聯合發文要求開展農村沼氣工程調查工作,根據省、市的要求,對16鄉鎮9986戶農村戶用沼氣、50處村級服務網點進行了全面自查工作。各鄉鎮在區農村能源辦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及時全面開展了自查工作。此次調查普查工作涉及16鄉鎮254村9986戶,印發表格3萬份,訪問農戶9000余戶。經逐一入戶調查統計,實際完成改廁1044戶,占總調查戶的82 %;改圈1035戶,占總調查戶的81%;改廚1007戶,占總調查戶的79%;保溫措施996戶,占總調查戶的78%。有原料戶為982戶,占總調查戶的77%,使用農戶全部以糞便為主,其中:原料自有726戶,占總調查戶的57%;原料外購256戶,占總調查戶的20%。沼氣正常使用和間歇使用農戶為971戶,使用率為76.6%.
2011年8月3日,財政部檢查考核組對該區2005-2010年農村沼氣建設和使用進行了綜合考核評價,認為秦州區農村能源沼氣建設達到了國家建設農村沼氣項目的目的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