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外宣辦)春節期間,利用走親訪友時機,沿著一條寬敞的水泥路,記者走進了秦州區天水鎮柴家山村。一路之上,車來人往,昔日封閉的小山村,如今已變得熙熙攘攘。
柴家山是天水鎮26個行政村之一,全村共有190多戶,1000余人,經濟收入主要以糧食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人均收入低于全鎮平均收入水平,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半p聯”行動中,該村被確定為市委常委、秦州區委書記張明泰的“雙聯”點后,經張明泰聯系、協調相關部門,給柴家山修通了長4.9公里、寬4.5米的水泥路,并修建了一座連心橋。
“我怎么也沒想到,我們村子會通上水泥路!2月14日,74歲的柴守仁老人,準備到地里轉轉,看到記者,一下子拉開了話匣子:“你看我腳上的布鞋,再也不是滿腳泥了,我穿了幾十年的雨鞋,總算退休了!
對于這條水泥路,柴守仁老人的期望比其他人更迫切。他的兩個兒子柴永明、柴羅成都在麥積區開出租車,有時回家看望兩位老人,柴守仁老兩口既希望兒子多呆一會兒,又害怕下雨兒子被“困”在家里。如今,老兩口再也沒有這種擔心了。

“這確實是一條致富路!辈窦疑65歲的老黨員柴雨兒說,“香水溝一帶10年前有200多畝蘋果園,但一下雨蘋果運不出去,果園在村里越來越少,今年從修路開始,村里許多人又準備重建果園。在水泥路打通短短的兩個多月,村民買來了5輛農用車、7輛旋耕機,村里也通了班車。”
對于天水鎮來說,公路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據了解,天水鎮自2010年11月有了第一條“村村通”水泥路、咀頭村4.1公里的產業路以來,每天通過這條路,將1300多畝蔬菜基地里的蔬菜運到天水、禮縣、西和、成縣等地,運輸量最多的一天能達2萬斤。從咀頭村的樣板路開始,天水鎮的“村村通”水泥路建設便駛入快車道,今年新修近26公里。與此相對應,修通水泥路的村莊,基本上都規劃了產業,比如古集梁農業綜合開發區,規劃果園15萬畝,涉及天水、華岐、汪川的部分村莊古集梁處于核心區;全長9公里、寬4.5米的天(天水鎮)大(大門鎮)路—楊灣—青年—古集的“村村通”水泥路的建成,更讓這里的群眾看到了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