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困難群眾一個溫暖的家
——秦州區保障房建設紀實
(上)

(秦州區外宣辦) 圓夢新居
4月4日上午,天水迎來今春第一次比較大的降雨。
70歲的王文琴站在安民家園廉租房里,平靜地看著窗外的大雨。自從2010年10月搬到這里后,她再也不用為房子漏雨而擔心。以前她們一家一直在仁和里租住,三十幾平方米的房子不僅窄小,碰到陰雨天,日子就更加難熬。
這些經歷,成為王文琴提心吊膽的回憶。但現在,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4月3日下午,記者來到王文琴的廉租房里時,王文琴的女兒吳紅梅正在蒸酸菜包子,不大的房間里香氣撲鼻。吳紅梅說,房子盡管只有50平方米,但對于一家三口人來說卻夠用,另外,這里環境好,買菜也方便,比以前她們租的房子,不知要好多少倍。
安民家園小區是秦州區2007年啟動建設保障性住房項目以來的第一個保障性住房小區,解決了秦州區1197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小區總用地面積68畝,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總投資1.745億元,其中經濟適用住房990套9萬平方米,廉租住房207套1萬平方米。
安民家園項目保障性住房建設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套型標準組織設計,整體結構布置科學合理,建設錯落有致,采光透氣狀況良好,樓房內水、電、天然氣、暖氣供應齊全,采用智能卡分戶計量。小區配套設施齊全,社會服務功能用房完善,具有便利的上學、就醫和購物環境,保證居民生活便利。
45歲的白文利結婚后一直租房住,搬了七八次家,搬家成了她最頭疼的事情。2010年,她和丈夫繳了6萬多元的首付,在安民家園購置了一套93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盡管每月要還1000多元的月供,但她們心里卻十分高興。
“以前一直盼著住大房子,如今女兒上大學后,和丈夫兩個人覺得這個房子還有點大!比缃裨诎裁窦覉@物業公司上班的白文利說。
保障房是重大民生和發展工程,事關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福祉。秦州區在完善城市功能及逐步實現中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方面,通過盤活國有資產、拓寬投融資渠道的有力形式,積極推進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使許多中低收入家庭圓了幸福安居夢。
4月3日晚,從蘭州準備回汪川老家的成長第趕到天水時已是華燈初上。在西十里高速公路出口,對面的高樓燈光璀璨,十分漂亮。同行的人告訴他,這就是山水嘉園。
山水嘉園保障性住房項目地處秦州區玉泉鎮王家磨村,建設用地約84畝,總建筑面積17.7萬平方米。住宅總面積14.9萬平方米、2232套。
山水嘉園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設計建設,廉租住房50平方米以下,經濟適用住房70-90平方米,以一室一廳、兩室一廳、兩室兩廳的中小戶型為主。
山水嘉園小區的設計、建設充分結合地形特征,融合城市景觀和小區環境,堅持高起點、高質量、高標準建設,采取水、電、氣、暖分戶計量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注重住宅的安全性、適用性、舒適性,使小區達到住宅人文化、現代化、生態化的標準。整個小區建成后,將有效解決秦州區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問題,明顯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對平抑我市不斷上漲的商品房價格起到積極作用。
“說句實話,好得很!57歲的緱天恩以前在王家磨一直住著兩層平房,秦州區要在他家房屋所屬的范圍內實施項目,他被安置到山水嘉園小區,住進了兩室一廳的樓房。從陳舊的平房搬進嶄新的樓房,是老緱從來沒有想到的。如今看著優美整潔的小區環境、寬敞明亮的房子,他打心眼里高興。
住在山水嘉園小區的張全海老人,在2012年住上了屬于自己的一套廉租房,今年60多歲的他,沒有退休金,生活相對困難,在政府的幫助下,申請到了廉租房。老人的家里雖然擺設簡單,但特別整潔,幾件從舊房子搬來的簡陋家具,也被老人收拾得干干凈凈。
在入住者安排上,秦州區倡導混合型住宅居住格局,引導不同階層人群在同一小區混合居住,讓所有居住者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增添生活價值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讓保障房“更上一層樓”
一直以來,秦州區把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作為事關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民生工程來抓。2012年省、市下達秦州區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5347套,概算總投資約14億元。項目的實施,讓秦州區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實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夢想。
秦州區在保障房選址方面,通過對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特點的深入研究,按照保障性住房建設滿足“配套完善、適宜人居”的要求,在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就醫、入學、出行需要,大部分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都安排在地理位置相對優越、交通便利、公共設施配套的區域。在住房功能設計方面,為提升使用功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特點,設計者深入困難群眾家里,了解對戶型布局的意見,做到精心設計,充分利用好每一寸空間,使保障性住房戶型更加多元化,保障對象選擇余地更大,真正做到“面積不大功能全、造價不高品質優”。
在居民住房的建設中,秦州區建立起了由限價商品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棚戶區改造、公共租賃房等保障房構成的多層次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形成市場和保障的共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