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路上勇擔當
秦州區7•25暴洪泥石流災害避險安置工作紀實

(秦州區外宣辦 彭高峰)一個月連續四次強降雨,伴隨地震和泥石流災害,洪峰量創百年之最,特別是秦州區娘娘壩鎮,日降雨量超過全區全年總量,四處洪流汪洋,農田淹沒,道路沖毀,山體滑坡,民房垮塌,人民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危急時刻,秦州區啟動搶險救災預案,緊急避險轉移、疏散、安置受災群眾,全力維護群眾生命安全,一場人類與自然災害抗爭的安全護衛戰役全面展開……

大災面前,群眾的安危高于一切
7月25日,暴洪泥石流漫過娘娘壩部分村莊,進出口的道路被316國道沿線郭家鞍子等多處山體滑坡封死,通村水泥路和便道嚴重沖毀,通訊中斷,村與村之間失去聯系,鄉鎮與外界完全隔絕,娘娘壩變成一座“孤島”。
秦州區緊急調動駐區部隊和相關部門,趕赴增援,疏通進出口道路。娘娘壩鎮黨委、鎮政府及時組織自救,派干部結隊步行前往各村察看災情,引導群眾往安全地帶撤離。
救援隊伍進去的時候,鎮政府所在地的娘娘壩村山體多處滑坡,河道與農田混淆,道路上泥沙翻涌,一些房屋被水沖毀,泥水涌上半墻。好在群眾都撤離到鎮政府周圍開闊地帶……
市、區領導看到還在持續上漲的河流,四處漫涌的泥沙,隨時有可能滑落的山坡,憂心衷衷:“群眾不撤離出去,隨時都有危險。”
秦州區在娘娘壩鎮成立搶險救災指揮部,組織全面做好搶險救援的同時,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受災群眾避險轉移和安置問題,在皂郊中學、興隆小學等城郊地帶設立避險點,調動執法車輛54臺次,轉移受災群眾客車384輛次,安排專人引導疏散,從25日開始,每天往返向避險點運送受災群眾。在娘娘壩鎮政府、衛生院、李子林場等安全開闊地帶搭建帳篷,集中安置受災群眾。
與此同時,組織兩支搜救突擊隊,翻山涉水,從樹上蕩過去,或者爬電線桿子,攀附電線電纜蹚水過河,進入失去聯系的村莊,組織群眾避險轉移,經過二十多小時的艱難搜索,終于向指揮部傳出一封“平安書”:長河、杜家莊、溝門等村基礎設施損失嚴重,幸無人員傷亡。齊壽等其他各鄉鎮,也都成立搶險救援隊伍,認真排摸受災情況和地質災害,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區域,派專人24小時監控,組織群眾疏散撤離危險區域。
7•25暴洪泥石流災害發生以來,采取投親靠友分散轉移、集中避險轉移的方式,設立11個避險安置點,緊急避險轉移群眾4398戶16841人,有效保障了群眾生命安全。

讓受災群眾有飯吃、有醫就、有住所
把受災群眾撤離到安全地帶,還要讓他們的生活有保障。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送來大米、面粉、蔬菜、礦泉水、方便面、衣服和被褥;駐區部隊、民兵、企事業以及專業救援隊趕到現場救援,解救受困群眾,幫助恢復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疏散轉移受災群眾,幫助解決生活困難;志愿者到避險點打掃衛生、幫助受災群眾;心里援助專家免費為群眾開展心里健康篩查和救治,引導他們早日走出災難的陰影……
秦州區協調組織相關部門及時調撥帳篷、床鋪、被褥,往各避險點運送食品蔬菜,派水車給各受災村臨時運送自來水,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在各個避險點、安置點上,搭建灶房,組織專人負責群眾生活,24小時為受災群眾提供開水,保證一日三餐,讓群眾能吃上熱飯。武警支隊等部隊將炊事車開進安置點,為群眾提供米飯、炒菜等食品。皂郊鎮、太京鎮等鄉鎮全力做好娘娘壩災民臨時避險工作,為受災群眾做好服務,讓群眾有地方住、有水喝、有飯吃。
在興隆小學避險點,有一個義務女工叫陳桂蘭,是興隆村村民,她拿來自家的舀水勺、消毒液、方便面等,幫助興隆小學避險點群眾做飯;8月1日上午,在秦州區太京中學避險點,92名兒童唱著“生日快樂”歌,分蛋糕、送祝福為受災兒童過生日……避險點群眾互幫互助,當地群眾熱心幫扶,他們手牽手、心連心,共同營造團結和諧的生活氛圍。
保證受災群眾衣食住的同時,全面做好醫療救援和衛生防疫,在各個臨時避險點設立了醫療和防疫服務點,24小時為受災群眾提供免費醫療服務。整合醫護力量,組成醫療搶險救援隊,奔赴一線搶救生命,開展醫療救助,及時轉運傷員,轉診病人,免費提供藥品和醫療服務,在各個安置點熬制預防暑熱、流感、腹瀉的中藥,免費發放給受災群眾服用,防止發生疾病。同時,加強食品安全、飲水安全、衛生防疫等方面的工作,每天在各個安置點進行防疫消毒,對安置點的飲用水水源進行水質化驗。積極在災區和災民安置點開展健康教育,邀請省市專家組到災民安置點上舉辦健康講座,進行心理疏導,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每個安置點每天派駐兩名食品監督員,從防蚊蠅設施、餐飲具消毒、食材原料審查、供餐食品留樣等各方面進行監管。

完善包抓制度,全力做好受災群眾的服務保障
圍繞“全心全意服務受災群眾”這一中心,落實“一崗雙責”制,24小時值班,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專門負責,區人大、區政協領導在各個避險點蹲點負責,皂郊、太京、藉口鎮、林業局和部分學校、衛生院抽調干部到避險點服務。同時,將受災嚴重的村劃分成14個片區,與14個區直部門建立“一對一”的聯系對子,從排摸災情、疏散轉移到避險安置,全程進行幫扶。從各部門抽調100名干部,配合鄉、村干部,駐扎到娘娘壩鎮96個受災村,逐戶開展災情排摸、人員轉移、政策宣傳,勸導留守群眾撤出危險區域,引導群眾疏散轉移。
在娘娘壩鎮內5個集中安置點,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和村民自治委員會會,設置辦公室、衛生組、采購組、維修組、后勤組、運輸組等組織機構,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及時廣泛聽取受災群眾訴求,盡力幫助受災群眾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和問題,全力做好集中安置點防盜、防火、防電、防雨、防疫等工作,確保集中安置點社會治安穩定、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在6個避險點,又抽調工作人員,做好生活、醫療、衛生等各項服務。“我們抽調教師、鄉村干部、公安民警360多人,分成協調服務、醫療衛生、社會治安、后勤保障四個工作組,在娘娘壩鎮之外的六個避險點全天候服務。”區政府副區長曹亞玲介紹說,“各個避險點受災群眾生活井然有序,思想情緒穩定,沒有疫情發生。”

出臺過渡安置方案,妥善安置受災群眾
在緊急避險轉移、深入排摸災情和地質災害的基礎上,秦州區從各受災鄉鎮、村、戶實際出發,制定出臺了《7•25暴洪群發性地質災害災民生活過渡安置方案》,對房屋倒塌再無房屋居住的災民,形成危房再無房屋居住的災民,因地質災害、不能居住且再無房屋居住的災民,將采取建立災民分散安置點,鼓勵災民投親靠友、租房等方式妥善安置生活。
“對自行租房的受災群眾,每戶每月發放150元住房補助和每人每天10元生活補助;對不愿投親靠友、自己無法解決住房的,我們動員除娘娘壩、玉泉之外的其他鄉鎮,由鄉鎮政府出面出租安全地帶農戶房屋,供受災群眾過渡居住。”區政府副區長曹亞玲說,“同時,通過發放獎金等方式,鼓勵受災群眾自行自行安置。截止目前,前期投親靠友分散安置的受災群眾,以及各個避險點的受災群眾均已得到妥善安置。”
記者在避險安置點聽到,群眾也都贊同政府的過渡安置方案。他們紛紛說:“黨和政府給我們吃的、穿的和住的,幫助我們租房,發生活補貼,我們不能啥都等政府。災難總會過去,有黨的好政策,我們自己也要積極努力,盡快騰出身子出去打工,爭取早日重建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