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秦嶺鄉認真貫徹落實區委七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市、區農村工作會議、精準扶貧會議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緊抓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按照緊扣“一個中心”,強勢推進“四個萬工程”和“四鄉四覆蓋”工程,著力打造“六個科學發展示范點”,編制實施好“四個規劃”,深化“四項活動”,突出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八個方面工作的發展思路,突出工作創新,狠抓措施落實,奮力攻堅克難,打響扶貧攻堅戰,各項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
培育壯大鄉域四大主導產業。在主導產業上,把產業扶貧做為扶貧攻堅的切入點,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廣“支部+協會”、“公司+基地”、“合作社帶農戶”的發展模式,以項目為支撐,以土地流轉為依托,扎實推進“四個萬工程”,做大做強中藥材、核桃種植和牛羊養殖、勞務輸轉四大鄉域主導產業,精心打造“核桃之鄉、藥材之鄉、牛羊之鄉、勞務輸出之鄉”,著力破解群眾收入難問題。力爭年內農業增加值達到6052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41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

進一步規范和推進土地流轉工作。該鄉用足用活區委[2013]1號、[2014]1號文件精神,鼓勵和引導群眾通過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重點解決土地撂荒問題,積極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努力促進農民增收。一是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家庭農場1個,全鄉共有合作社16家。積極推廣機械化種植模式,抓好暢達農業機械合作社和暢達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種植油菜1000畝,小麥1100畝,櫻桃、蘋果育苗基地68畝,養殖散養雞200只,為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探索新的路子;重點扶持和抓好恒源、昌祥星輝、天芮等合作社建設。鼓勵和引導能人大戶通過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打造具有示范輻射帶動效應的“萬畝核桃園”、“萬畝中藥材”產業帶、“萬頭(只)牛羊”養殖基地,帶動全鄉產業穩步快速發展。二是抓好鄉土地流轉服務站和信息平臺建設。為了進一步增強指導性、可操作性,我們對土地流轉信息平臺進行了優化和升級改造,建立了集土地供需信息推介、農產品供求信息發布、國家惠農政策宣傳、新技術推廣、電子商務、鄉情文化民俗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網絡信息平臺。從網站的運行來看,成效明顯,今年有6家企業和合作社到我鄉投資興業,發展規模化、高效化農業。三是加強農村土地承包完善工作。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建立土地流轉管理機制,新增流轉土地4295畝,流轉土地總面積達到13368.9畝。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建核桃園2735畝,種植中藥材2750畝,種植飼草3200畝,建育苗基地305畝,種油菜、小麥、地膜洋芋2400畝。土地流轉的有序推進,有力的促進了產業的集約化發展,使土地撂荒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電子商務平臺順利搭建。為打通“農村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頸,切實解決群眾收入難的問題,該鄉黨委、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順應“互聯網+”產業發展新趨勢,搭建完成了秦嶺鄉電子商務平臺。將石家河村野生藥用連翹、竹林村自釀白酒“竹林風”等十余種優質特色農產品(農副產品)通過這個平臺進行宣傳、推介,形成“互聯網+農業”銷售模式,實現把“空間上的千山萬水,變成網絡里的近在咫尺”。目前,銷售主要是通過與QQ客服聯系交易的這么一種傳統方式,同時積極鼓勵各合作社、企業加入秦嶺電商平臺,開辦網店,初步形成致富能人帶農戶、合作社帶農戶的網銷模式,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富民產業,力爭在2017年全省實現貧困村寬帶網絡全覆蓋時,形成一店帶一村,一店帶一戶或多戶的“電商村”、“電商鄉”新格局。

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該鄉充分發揮秦嶺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文化、地域、人文資源優勢,統籌規劃布局,保護傳承開發并舉,積極探索文化旅游融合之路,打響“秦文化”這張牌,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斜坡鞭桿舞進行保護性挖掘優化,建鞭桿舞傳習所220平方米,組建表演隊伍3支120人。對具有長江、黃河分水嶺鮮明特點---“滴水分江河”的“隴上奇觀”分水閣進行維修改造,抓好“秦公故里”南北文化廣場的規劃設計,擬建地理性標志建筑---分水嶺牌坊1座。對國家級一級文物秦公簋出土地、秦文化發祥地--廟山歷史遺址進行保護,建標志性石碑1座。秦公故里-天森文化創意園項目已啟動實施。
招商引資和項目工作成效顯著。該鄉不斷加大項目爭取工作力度,完成項目投資750萬元。積極與投資企業對接,和甘肅天森藥業有限公司達成投資協議,計劃投資5900萬元,在石家河村建設集集體驗農業、戶外探險、餐飲游樂、秦文化情景再現、萬畝連翹花海為一體的秦公故里-天森文化創意園,項目已開工建設。蘭州福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擬投資建設的秦嶺古鎮項目正在對接洽談中。30000只蛋雞養殖項目正在選址之中。截止6月底,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