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韜:拼一個春夏秋冬 贏一個無悔人生
——記秦州區民政局干部馬韜

作為秦州民政人, 他懷著對民政事業不懈的追求,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辛勤工作;作為黨務工作者,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積極發揮好共產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出色完成好各項任務,關鍵時刻經得起考驗;作為幫扶隊員,他用民政人的大愛全身心地投入駐村幫扶工作,撫慰著貧困群眾的心田,贏得了干部群眾的信任和贊譽。他就是秦州區民政局干部——馬韜。
民政工作“孺子牛”。2005年,馬韜同志走上了民政工作崗位,一干就是11年。他熱愛民政工作,把所有的熱情和愛心都傾注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在日常工作中,他時常保持一種高昂的工作狀態和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多年來,起草民政及相關發展規劃、總結、情況匯報、調研報告、領導講話及有關文件等3000余篇,形成文字材料達幾百千萬字,平時加班不計其數,常常是廢寢忘食,通宵達旦。近年來,隨著民政新業務的不斷增加,業務量的不斷加大,他堅持學習,更新知識、拓寬思路,除了本職工作方面的知識學習外,還積極鉆研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雙擁優撫安置政策,社會行政事務管理和社會福利事業、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建設等一系列方針、政策,撰寫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和調研材料,為做好工作奠定了基礎。突入其來的自然災害是考驗民政工作者的關鍵時刻。2013年“6.20”暴洪期間,馬韜同志連續三月吃住在單位,24小時不離崗,第一時間向市民政局和區委、區政府上報了災情信息,為開展搶險救災、啟動應急預案提供了重要依據。他積極投身救災工作,忘我工作,晝夜奮戰,及時把愛心和溫暖及時送到受災群眾的手中。
馬韜同志善于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花力氣,長本事,積累了豐富的黨務工作經驗,多次出色的完成了局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民政系統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開展以來,馬韜同志除了起草民政系統活動各類文件材料,并及時給領導反饋群眾最關心、最希望解決的熱點問題和決策建議外,在全系統搭建了“群眾接訪服務平臺”、“黨員為民示范窗口”等,積極推行“民政干部下基層服務日”、“黨員民情聯系卡”、 “社會救助一站式”、“婚姻登記無假日”等為民服務新舉措,和“一線工作法”,建立健全了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定期走訪群眾、服務承諾、掛牌上崗制度和幫包責任制等長效制度,向社會公開承諾,接受社會監督,樹立良好形象。同時,為豐富學識,加強修養,也讓教育活動的新氣象都能夠點滴體現在自己身上,多年來他堅持撰寫讀書筆記,市委王書記和原區委張書記在調研指導民政局活動情況時,對活動有關做法給予了肯定,并分別詢問了馬韜同志的學習情況。
十年多年來的工作和實踐證明,他是一個干多于說的實干者,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區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公務員,區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等,并被市委組織部和市民政局表彰為干部教育優秀學員和救災工作先進個人。
困難群眾的辦事員。民政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多年的民政工作實踐,培養了馬韜同志深厚的為民感情,在接待來訪群眾時,他把群眾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來辦,及時把黨和政府的民生大愛傳遞到服務對象的心坎上,眾多來訪群眾在他不厭其煩講解政策,送錢送物的幫助和鼓舞中,從家庭和個人從困難和煩惱中解脫出來,對困難群眾 (老人、五保、低保、救助對象等)更是投入真情,傾注善心、愛心、同情心。工作之余,他跑遍了7個鄉鎮敬老院和大部分的村組社區,調查研究老年人生活,探討救助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他擁有著一顆助人為樂的善心,把自己的滿腔熱情,化作無私奉獻的強勁力量,勤于實踐,創造性的開展各項民政工作。在他的幫助下, 幾次面臨綴學的孤兒劉麗華以優異成績被東北財經大學錄取;一個多次來訪的計生困難戶懷里的孩子喝上了他送的奶粉;單位所在轄區的5名幫教人員落實了各項救助政策,發誓再也不沾毒品。

去年10月底,區委組織部按照助推全區精準扶貧工作和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現實需要,選派機關干部到精準扶貧一線接受鍛煉,區民政局馬韜同志有幸成為其中一員到精準扶貧示范村之一--楊家寺鄉水灘坪村和駐村工作隊一起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他堅持深入全村61戶貧困家庭摸實情,掌握駐村幫扶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宣傳精準扶貧各項政策精神,當好村上“政策宣傳員”。同時,根據貧困戶的不同情況,多次入戶走訪特殊困難家庭,積極落實社會救助和幫扶措施,真心實意幫助本村群眾解決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
目前,他幫助村干部對12戶低保、3戶五保家庭和40多名殘疾人家庭,全部落實了民政助推精準扶貧社會救助措施。爭取民政救助資金3.2萬元,對7戶因病、因學或因災生活困難的貧困家庭及時申請臨時救助,幫助其渡過難關;對3戶因病住院符合大病救助的及時協助申請辦理報銷手續,解除了燃眉之急。入戶走訪了村上五保老人、空巢老人和殘疾人等特殊貧困家庭75人次,及時落實相關關愛政策,積極協調派出單位為特殊貧困家庭送去棉被10多件,保暖衣物,鞋、帽等200多套,價值3000余元。并對生活困難的5名空巢老人自籌資金進行了慰問。
近期,按照群眾產業發展的愿望,他和其他幫扶隊員自籌資金6000元,購買花椒苗1000株,櫻桃500株,協調落實核桃苗200株,為村學校爭取新課桌8張…5個多月里,他與村上干部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幫扶情結,主要事跡被天水在線、秦州有線臺多次進行了跟蹤報道。
駐村幫扶的排頭兵。水灘坪村是楊家寺鄉20個村中最為貧困的村之一,該村地處林緣區、山高坡陡,氣候陰冷,冬季異常寒冷,立春以來,當地干旱少雨。2016年3月18日中午,一場突發的烈火在村頭荒坡上燃起,頃刻間滾滾濃煙遮住了晴朗的天空。當時,馬韜和其他幫扶隊員正做午飯,發現災情后,他顧不上吃飯,立刻和村干部組織群眾趕赴現場,馬韜同志帶頭沖進火場、奮力撲火。由于山頂林密草深,加之風速風向變化較快,短時間內火勢綿延數里,火光四起,去年他和群眾一起栽種的幾百畝落葉松也被火苗包圍…為了讓火情得到有效控制,他和隨后趕來的林場救火隊員一起設置了三道防線,與村上群眾一起嚴防死守,防止火災蔓延到林區和村莊,他自己不顧危險只身爬過村上黑后灣陡崖偵察火情,手臂多處受傷,腳腕嚴重扭傷,經過四個多小時與烈火搏斗,最終使火勢得到控制,百畝落葉松保住來了。從火線下來,他變成了一個“黑人”,白襯衣成立黑襯衣,頭發燒焦了,就連衣兜里的日志本也被火苗深深打上了烙印…當天晚上大家勸他回城治療,他強忍傷痛堅持與村干部一起排查余火,直到第二天早上。
多年來,馬韜同志時刻把“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信念放在首位,堅定“情系群眾、愛崗敬業、奉獻民政”的個人理想,他立足平凡的崗位,一步一個腳印,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政為民和扶貧攻堅工作,用“只有民政干部多辛苦,群眾才能少吃苦;只有民政干部求實效,群眾才能得實惠”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民政人的承諾。也正如他在自己的民情日記中所記: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對群眾有感情,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能力強的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能力相對弱的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把工作越做越好。
現在,翻開馬韜隨身的駐村幫扶工作日志本,密密麻麻記錄的全是低保戶、五保老人等困難幫扶對象的姓名、住址、類型、困難原因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落實方案和工作感悟等,更有當時火災現場留下的燒痕。其實,面對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實際,駐村幫扶工作剛開始時他也有過沉默甚至糾結。但當他投身到精準扶貧的主戰場、融入了群眾工作的第一線,在駐村幫扶中過的是忙碌有為,充實有益的生活真正讓他成了村上群眾的“自己人”。他拼一個春夏秋冬,也贏得了一個無悔人生!群眾的口碑是他的最高榮譽,他的駐村幫扶無悔人生也使人想起保爾·柯查金對生命的一句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馬韜同志和許許多多的秦州民政人,他和他們心中的這個事業一定是“為民解困、為民服務,推動全區困難群眾按期實現脫貧這一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