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曉榮: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惠曉榮,女,36歲,是一名普通社區干部。在工作中,她愛崗敬業,任勞任怨,多次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在生活中,她懷著一顆孝順之心、一顆體貼之心、一顆關愛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的優秀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
惠曉榮和丈夫姚瑜04年結婚,至今已有13年了,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同吃一鍋飯。惠曉榮總是說:“父母歲數都大了,他們一輩子經歷的苦難不可勝數,現在我門的日子是越過越好、越來越紅火,但我們絕不能因為生活好了而忘記生養我們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撫養我們成人,是他們帶我們步入社會,教我們怎樣做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做人最起碼的標準,人人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尊重父母的心,我門的良知不僅是要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行動上,精心贍養我們的父母。”惠曉榮的婆婆從年輕時身體就不好,有胃炎等疾病,每年都要住院,丈夫姚瑜工作忙,每當這個時候,都是惠曉榮第一個帶婆婆去醫院,盡管她的工作也很忙,但每次都是堅持到婆婆病情穩定、痊愈后才離開病房。去年夏季的一個傍晚,天上的雨嘩嘩的下個不停,突然聽到兒子姚博焦急地喊:"快來呀,我奶病了。"惠曉榮立即趕到婆婆的房間,看到婆婆吃力地低著頭,嘔吐不止。當時惠曉榮沒有再多想,立馬背起婆婆下樓,讓兒子撐起雨傘,找車把她送到了醫院,樓上樓下拿藥、輸水,一直忙到下半夜,直到婆婆病情穩定下來,這才喘了一口氣。常言道:"順者為孝",老人上了歲數,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每當這個時候,惠曉榮都和丈夫、兒子講,不能和老人計較小節,要尊敬老人,雖然他們說的有些話年輕人不愛聽,但他們絕無惡意,我們要耐心聽,等聽完再作解釋,這樣就會化解某些誤會。所以結婚十余年來,一家人關系一直很融洽,從沒紅過臉、吵過架。好心就有好報,惠曉榮對婆婆的精心照料,同時也換取了婆婆對兒子、兒媳的體貼以及對兒孫的疼愛,平時惠曉榮夫婦工作都忙的時候,婆婆也總是能給他們燒好開水、做好飯菜,而且還能照顧好孩子,使他們安心工作。
惠曉榮姊妹3個,丈夫姚瑜兄弟3個,雖然都已分家過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他們是分家不分心,每當家庭有事或困難的時候,總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決困難的辦法,特別是對待老人的問題上,他們都是爭先恐后地孝敬。比如:每當老人住院交藥費的時候,兄弟幾人都是爭著去交錢,爭著在醫院照看。他們之間相互謙讓、相互體諒,從不為雞毛蒜皮的事計較,都本著以和為貴的態度對待對方。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惠曉榮夫婦的兄弟之間、妯娌之間從不因一些鎖碎的小事而破壞家庭和睦。他們處理事情本著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的態度,本著吃虧是福的心態,從沒吵過架、鬧過矛盾。這些年來,正是惠曉榮夫婦高風亮節、大仁大義的做法,使他們這個大家庭和睦幸福,讓四鄰羨慕,得到大家的交口稱贊。
在孝敬自家老人的同時,惠曉榮也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心關愛幫助有困難的老人。一天,她接到千里之外的一個求助電話,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八十來歲的母親獨居家中,突發中風,急需送醫院救治,盡管這位朋友與她平日沒有什么往來,但她在安撫朋友的同時,以最快的速度趕到老人家中,將老人送到醫療條件較好的醫院治療,并墊付門診費和押金,直到朋友趕來才離開。因為救治及時,老人得以康復,目前生活已經完全可以自理。
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惠曉榮尊敬老人、愛護老人、關心老人,身體力行,發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弘揚孝親敬老精神,培養后代孝親養老的優秀品德,為文明家庭、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