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料圖:帝后大婚原狀陳列的紅色錦緞龍鳳床幃、地毯,乃至掛在墻上的對聯貼落。 |
5月18日,北京故宮啟動“點亮歷史”原狀展陳照明方案,包括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在內的中軸線六大宮殿幾百年來首次亮燈。原狀陳列是故宮博物院深受觀眾喜愛的展覽類型。
新京報訊 古時宮內入夜掌燈為照明,今朝故宮白日“掌燈”為觀賞。昨日,故宮中軸線上太和殿至坤寧宮的六座宮殿內,亮起了120多組現代化“宮燈”,將殿內家具、彩繪照得一目了然,參觀者再也不必趴欄桿、貼玻璃一窺內景了。
故宮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照明系統經國內外專家共同“研發”,可拆卸可移動,照明也不會損害文物,預計到2020年,故宮所有宮殿內都會裝上這一照明系統,讓殿外圍觀的游客也能飽覽美景。
龍椅瞬間“神氣活現”
“3!2!1!開燈!”昨早10時許,隨著故宮工作人員的倒計時結束,紫禁城中軸線第一座宮殿——太和殿內,六組電子燈光同時亮起,原本昏暗的“建極綏猷”匾額和其下的龍椅瞬間“神氣活現”起來,一掃往日從殿外圍觀時的陰沉灰暗,匾額上的乾隆御印和龍椅兩邊的對聯清晰映入眼簾,屋頂的蟠龍藻井莊嚴英武,頗有穿越之感。
當時入宮參觀的游客成為首批故宮大殿“掌燈”的嘗鮮者,歷經兩年研發測試,故宮已經成功研發出了既能照明,又保證文物不受損傷的燈具,并與昨天的世界博物館日推出,不僅讓觀眾看清楚殿內原狀陳設,更能夠讓殿內建筑結構、彩繪、文物陳設等以其更真實的色彩呈現在觀眾面前,提高參觀的視覺效果及舒適度。
 |
原文配圖:5月18日,北京故宮啟動“點亮歷史”原狀展陳照明方案。 |
帝后婚房一目了然
參觀者不必將通過調節拍照模式或者趴在欄桿里極目向里看,也能看清龍椅的細節。
同樣,參觀坤寧宮的觀眾,也不用把臉貼在玻璃窗戶上,才能看清室內陳設了。昨日坤寧宮內的正殿內亮起了48盞燈,不僅能看到外殿中兩口祭祀時烹飪用的瓷缸,也能看清內室帝后大婚原狀陳列的紅色錦緞龍鳳床幃、地毯,乃至掛在墻上的對聯貼落。
燈光隨自然光變化調節
幾十年來,鑒于相關技術不甚成熟, 特別是國際上也沒有可以參考的案例,出于文物保護的考慮,故宮原狀陳列的大殿里一直少有照明設施,觀眾在門外聚集參觀,狹窄的空間和內部較差的光線讓參觀效果大打折扣。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介紹,目前120多組燈具已經布置到了包括中軸線上前三殿、后三宮在內的六大宮殿之中,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交泰殿、乾清宮、坤寧宮,燈具將全天候開放,并可隨著自然光變化調節亮度,保證呈現給觀眾的是最清晰的室內景象。
據了解,這只是故宮宮殿照明工程的開始,預計到2020年時,類似的照明光源會布置到每個宮殿內,自此“點亮”整個紫禁城內景。
■ 揭秘
“宮燈”光源如何保證不傷文物?
對于木質古建筑來說,自然光是其較大的威脅,因為會帶來彩繪褪色暗淡等后果,而不許使用閃光燈拍照乃至不可拍照,也是參觀古建筑時的“禁令”之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宮為何敢于突破“禁忌”,在古建筑內鋪設人造光源?文物保護和展陳效果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平衡的?
王亞民介紹,為增強歷史文化氛圍,讓觀眾獲得更好的參觀體驗,故宮博物院專門成立課題組,研究原狀陳列宮殿照明效果的提升問題,并邀請曾經參加盧浮宮展覽設計的法國著名展陳照明設計大師Georges Berne參與論證等工作。
課題組通過對2014年全年“日光數據”與“殿內光數據”采集與分析,并結合每個宮殿建筑特點及功能,多次進行現場試驗及論證,提出最大限度貼近自然光照射效果的設計方案。
“對古建筑來說,紅外線和紫外線造成的傷害比較大”,王亞民說,故宮使用的光源中,發出的紅外線和紫外線比國家最低標準還要低,燈罩采用的是可散熱材質,不會因為發燙產生隱患。
據悉,此次選的燈具設備是世界知名博物館廣泛應用的德國專業廠家生產的博物館LED燈具設備,不僅使用壽命長、出光效率高,而且殿內的燈具工作溫度與傳統燈具溫度相比降低了2/3、電能消耗降低了2/3、紫外線指標低于國家標準,確保了使用過程中原狀陳列展示的重要文物和古建筑的安全。
而此次正式推動中軸線宮殿照明改造工程,是在經過兩年的試驗、論證、多輪專家組的評審,以及養心殿樣板區試驗成功的基礎上開始推動的。
 |
資料圖:從此,游客不用趴在窗口看大殿,將會獲得更好的參觀體驗。 |
“宮燈”如何“藏”在宮殿中?
依據不同宮殿的照明需求,故宮內的現代化“宮燈”也有不同的樣式。
太和殿高大寬闊,使用的是立式燈桿,上面成對排列了數組燈泡,“藏”在立柱之后,底部則以沙袋增重保持穩定。
而在相對小巧精致的坤寧宮內,照明燈則是黑色的長方形盒子,每個盒子里有兩枚燈泡,排列在榻底,以仰角提供光源。
這些現代化宮燈的相同之處在于,擁有良好的可移動性、可逆性和隱蔽性的定制化燈具固定結構,從而盡可能避免燈具設施與建筑立面接觸的弊端和安全隱患。
“如果未來不用了,完全可以拆除”,王亞民說,其設計元素來源于宮殿內外特有的典型器物特點,綜合參考了華表、旗桿基座、宮燈、宮殿建筑立柱等元素,設計出故宮博物院獨有的一系列原狀照明設施。
所以即使真的站在燈具周邊,觀眾也看不到任何一顆固定用的釘子。“所有都是可逆的,沒一處鑿墻打洞。”故宮專家說,“各盞燈的方向可以四處調整,燈柱底部裝有沙袋實現固定功能。”
未來,故宮還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增減殿內燈具,“如此大規模地將人工照明引入古建筑,這也算是全國首例”,該專家說,這種可逆、安全的模式,可能會逐步在全國古建筑中推廣。
■ 相關新聞
故宮教育中心年內對外開放
新京報訊 昨日故宮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內故宮將建成總面積800平方米的故宮博物院教育中心,并長期向公眾開放。該中心將建在午門內西側、熙和門南北廡房內,便于游客一進入午門就能動手參與各種活動,親身體驗故宮文化。
據了解,“故宮博物院教育中心”建成后,將整合并充分利用故宮博物院豐富的教育資源, 作為紫禁城內的教育課堂,長年面向中小學及社會公眾推出各類具有故宮特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項目,提供更加深入的文化體驗。
目前,教育中心已經完成室內設計、運營規劃等前期籌備工作,即將進入施工階段,預計于今年完工并正式對公眾開放。
另外,在昨日上午的宣教中心項目啟動儀式現場,“故宮宣教”微信公眾號二維碼正式公布。公眾可通過該平臺了解故宮博物院教育資訊以及教育中心項目的建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