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9月3日訊 (記者 李欣 王岐)幫扶貧困群眾,只為他們“輸血”不如教授他們技能、介紹工作、指導創業,讓他們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近年來,秦州區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種植業,大力支持農民發展“大棚經濟”,一棟棟蔬菜大棚,在我區各鎮拔地而起,“蔬菜大棚”正在成為貧困群眾的“造血器官”。

每天上午八點,牡丹鎮的村民們會準時到達馬家川蔬菜基地,進行摘菜、移栽、澆水、平整土地、拉溝起壟,開啟他們忙碌的一天。


據了解,馬家川設施蔬菜基地,借力土地流轉平臺,依托5家合作社,啟動實施了牡丹鎮馬家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項目。基地建成運轉,吸納當地富裕勞力就地務工,讓這些不能外出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今年,天水鎮蘇寨村楊寶安喜上眉梢,原本種植傳統農作物的他,有了自己的蔬菜大棚,最近一段時間,他一直忙著在自家大棚里采摘黃瓜。

楊寶安生活的蘇寨村,全村225戶有163是貧困戶,是秦州區貧困發生率最高的地方之一。在扶貧政策及扶貧資金的支持下,村里的貧困戶們根據各自情況發展種植、養殖產業。楊寶安則和40戶村民進入了秦州區新思路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來發展。現在村上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將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貸款,一部分投入到自己的蔬菜大棚里,一部分投入到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一百畝,入股的40戶貧困戶每家都有一座蔬菜大棚,村民們和合作社集體抱團發展。同時,農戶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掙錢。


通過龍頭企業和村上致富能人的帶動,把貧困戶牢牢嵌入到鎮域產業發展鏈條中,既鼓舞了貧困群眾的士氣,也增強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