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遏耕地撂荒 “活”土地助農民增收
——秦州區多措并舉整治撂荒地
為認真落實黨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嚴防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秦州區積極探索,大膽嘗試,通過試點示范、激勵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在全區全面開展撂荒耕地治理,將拋荒地變成“活”資產,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是抓學習,種好“思想田”。秦州區黨委、政府堅持將撂荒耕地專項整治行動作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大事要事急事來抓,先后多次召開區四大組織聯席會、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等會議,傳達學習中央和省市有關撂荒地整治相關精神,專題研究部署撂荒地復墾工作,壓實壓緊糧食安全黨政責任,以一以貫之講擔當、抓落實的作風,堅決有力治撂荒、強監管的狠勁,切實抗牢撂荒耕地整治工作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進一步增強糧食安全的緊迫感。
二是抓調查,種好“責任田”。扎實開展全區耕地撂荒基本情況調查,逐村逐戶摸清底數,對排摸出的4.4萬畝撂荒地及時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做到可查詢、可定位、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塊。同步建立撂荒地問題信息臺賬,按照從速從實的原則,抓緊開展復墾工作,應墾盡墾、能墾速墾,切實做到撂荒地不解決不松手、復墾不到位不罷休。同時,扎實推進高產穩產、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對具備條件的撂荒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并在2021年第一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列支582.05萬元,配套建設產業路8.38公里,砂化5.92公里,同步配套灌排水、輸配電、農田防護等基礎設施,提升宜機作業水平,確保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等各種農機具均能直接開到田里,讓偏遠的土地不再沉睡。
三是抓機制,種好“示范田”。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支持農戶復墾復耕撂荒地,制定出臺了《天水市秦州區2021年復耕撂荒地穩定糧食生產獎補意見》(秦政辦〔2021〕29號),區財政列支專項資金320萬元,對流轉復耕撂荒地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面積3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按照每畝50元的標準以現金方式直接補貼,用于支付流轉費、購買生產資料、社會化服務及擴大生產等;并在現金直補的基礎上,同步采購種子、肥料、地膜、農機具、農藥等生產資料進行以物代補,激勵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托管或土地流轉,實現糧食標準化生產、機械化耕作、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糧收益,全區通過流轉種植糧食面積4萬畝,在楊家寺、天水、牡丹、華岐、齊壽、秦嶺鎮創建6個千畝糧食作物示范點,已完成全旱作農業覆膜3200畝,積極打造撂荒地治理的“樣板”。
四是抓服務,種好“科技田”。扎實開展“百名農業科技人員服務農業農村,一線助推鄉村振興”活動,選派168名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給予農戶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指導服務。對一些農業生產技能弱的農戶,開展“一對一”幫扶,讓他們盡快熟悉技術、熟練運用技術,提高生產能力。全面落實耕地地力補貼和農業保險政策,9.7萬畝的糧食作物參保工作扎實推進,全力保護種糧農民利益,讓農民復耕撂荒地有賬算、有錢賺,切實喚醒沉睡的耕地資源,把撂荒地變為“良田”,確保應播盡播、應種盡種,牢牢守住73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為實現糧食產量穩定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五是抓宣傳,守住“基本田”。堅持將宣傳引導作為推進撂荒地整治的重要基礎保障,利用廣播、微信、電視、張貼宣傳畫、懸掛橫幅等多種方式,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國家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讓廣大農民群眾珍惜土地、用好耕地。同時,組織鎮村干部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進行政策宣講,切實把黨和政府整治撂荒地的決心力度和政策法規宣傳到位。截至目前,全區共發放復耕告知書1.6萬余份,入戶宣講2000余次,微信宣傳7000余次,制作懸掛宣傳橫幅460余條,營造了全社會遏制耕地撂荒的濃厚氛圍。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