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作風建設年活動開展以來,秦州區各級各部門緊緊圍繞“強作風、優服務、抓落實、促發展”這一主題,精準施策,對癥下藥,著力解決作風方面突出問題,推動黨員干部能力素質和服務意識全面提高,營造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力以赴抓落實的良好氛圍。為深入推進作風建設年活動開展,區作風辦聯合區融媒體中心開設《“一把手”談作風》專欄,邀請區直單位黨委(黨組)主要負責人和各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對各自單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訪談。
本期訪談嘉賓是秦州區牡丹鎮黨委書記范會明
今年以來,牡丹鎮聚焦“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以全區開展的“強作風、優服務、抓落實、促發展”作風建設年活動為契機,積極動員全鎮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凝聚發展合力,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加務實的工作舉措,持續推進干部作風明顯改善,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落實能力明顯提升。倡導廣大黨員干部以“敢叫日月換新顏”的干勁投入到人居環境改善、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文明治理工作中來,切實用優良作風打造“美麗鄉村”。
補短板強弱項、打造宜居鄉村。面對全鎮基礎設施欠賬大,人居環境條件差的現狀,鎮黨委號召廣大干部群眾用優良作風彌補基礎硬件的不足,通過建立四包責任狠抓美麗村莊建設。一是班子成員“蹲點包片”。對綠化美化、三大革命、六大行動等鄉村建設重點工作,分別包抓到10名班子成員身上,劃成六大片區一線蹲點指導。二是鎮級干部“駐點包村”。31名鎮干部駐村全面參與開展村莊綠化,人居環境整治等具體工作。三是村級干部“全面包戶”,122名村級干部分包全部農戶,開展庭院美化、三改一補等工作。四是紀委跟進“全員包責”。實施周調度、月通報制度,對工作懈怠,不按時完成任務的,及時予以通報批評,通過建立機制倒逼工作落實。今年,在太牡路修建道路節點景觀11處,行道樹栽植紅葉李、七葉樹、復葉槭、云杉等喬木1萬余株,綠化小喬木、灌木9萬余株,平整路肩23.6公里,完成荒山綠化500多畝,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清理亂堆亂放、柴草560處,拆除爛房爛圈、殘垣斷壁141處;整治河道3條,清理淤泥、垃圾60余噸;整治庭院1000余戶,農村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
固優勢破難題、壯大農業產業。針對高寒陰濕,底子薄弱,生產滯后的農業產業特點,組織人員通過多方調研,科學謀劃了“川區藥菜、山區糧果、適域養殖、農林牧結合、種養加一體”的產業發展布局,提出了“六片三園四基地”的“634”產業發展思路,即:規劃六大片區,設施蔬菜種植區、養殖示范帶動區、糧食集中連片種植區、退耕還林生態保護區、農產品加工及商貿流通區、林果種植示范區等六大片區。建好馬家川1000畝現代農業園、草川村6000畝生態農業園、東西片4000余畝林果產業園三個園區;500畝農產品加工基地、1萬頭牛羊豬畜牧養殖基地、1500畝牧草種植基地、2000畝糧食集中連片種植基地等四大基地。截止目前,大力整治撂荒地6000余畝,種植大豆500余畝,新建設施大棚50余座,種植花椒、蘋果、核桃等經濟林果260畝,提質增效改造花椒園300畝,中藥材種植5000余畝,養殖生豬7000余頭,蛋雞4萬余只,肉牛1000余頭,肉羊3000余只,使農業產業不斷壯大。
抓治理樹新風、培育鄉村文化。充分挖掘運用本地豐厚的鄉賢文化資源,以鄉情鄉愁為紐帶,把黨群綜合服務中心和學校作為培育文明鄉風的主陣地,把鄉賢文化和鄉賢精神轉化為口耳相傳的話語引導,引領文明新風。同步成立矛盾調解處、紅白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完善修訂村規民約,大力開展好兒媳、好公婆評選及文明新風進萬家活動,鄰里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高價彩禮得到有效遏制,厚養薄葬、喜事簡辦等文明新風深入人心。在往年開展文明戶評選的基礎上,今年計劃評選美麗庭院20戶,星級文明戶10戶,好兒媳10個,好公婆10個。
重實踐求實效、提升服務水平。繼續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大力開展“比學趕超”、崗位大練兵及“我為群眾辦實事”等活動,不斷提升廣大干部的精氣神,凝聚趕超發展的正能量。在鎮干部中選派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11名干部,下派到村任村支部書記,并納入科級干部后備人選,保護和支持干部干事創業,鼓勵干部敢闖敢試,敢于擔當。真正讓政治過硬、敢于負責、敢抓敢管者上,讓不作為、不稱職、不適宜擔任現職者讓。并在牡丹村、大柳樹、鄧家門等村試點建立“自然村有代辦點、行政村有代理員,鎮上有代辦窗口”的快遞、金融等代理代辦服務機制。全面深入開展“服務群眾面對面”、“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3次,進一步方便群眾辦事,有效提升服務群眾水平。
加強作風建設,意義重大、任重道遠,下一步,全鎮上下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認識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的重要意義,堅持運用好群眾評議機制和問責機制,以實際行動體現作風轉變,堅持做到五抓不放松,一是從領導帶頭抓起;二是從群眾利益抓起;三是從榜樣引領抓起;四是從反面警示抓起;五是從干部自律抓起,以滴水石穿的韌勁,堅決革除作風上的頑瘴痼疾,改進作風不懈怠,優化環境不放松,提振精氣神,凝聚正能量,為推動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