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規劃彩繪華章 文化珍珠光耀史冊——《天水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摘要
第一章 總則
1-1 天水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條款,具體按照《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的有關要求編制完成。
1-3 根據《天水市城市總體規劃》,天水的城市性質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甘肅省東南部以旅游、商貿及加工工業為主的中心城市。
1-4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既要保護、延續歷史文化,也要適應、促進城市發展。將保護與建設、保護與利用充分結合起來,充分協調保護更新、改善生活、發展旅游的關系。
1-5 歷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特征之一,為使名城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具有歷史延續性,城市建設發展應貫徹保護規劃制定的原則。
第二章 規劃目標與原則
2-1 總體目標:加強對天水古城整體歷史環境、重點歷史街區和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建設有傳統特色與時代氣息的歷史文化名城。
2-2 近期目標:以保護為主,制止建設性破壞,適當降低人口密度,搬遷占用文物古跡的機關和單位,為名城保護總體目標的實施奠定基礎。
2-3 遠期目標:進行適當的更新改造與環境整治,保護古城格局,完善基礎設施、整治歷史街區,使天水古城傳統風貌和格局在基礎設施改造建設的同時得以延續和發揚。
2-4 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強調規劃的補救性。
2-5 堅持“整體保護和重點保護相結合”的原則,集中力量對目前古城風貌較完整的地區進行重點保護,制止進一步的建設性破壞。
2-8 在保護物質環境的基礎上,加強對傳統文化、地方風俗等人文環境的保護,繼承、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使城市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第三章 保護內容和重點
3-1 保護內容:市域文物古跡、天水古城、歷史街區、重點文物。
3-2 市域文物古跡保護重點:大地灣遺址、秦亭遺址、街亭遺址、天水關、卦臺山遺址、木門道遺址、宣化崗拱北遺址、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木梯寺石窟、大像山石窟、興國寺、官寺、仙人崖、石門山、趙充國墓、李廣墓、姜維墓、放馬灘古墓群等19處。其中麥積山石窟及風景區作為重點保護對象,應制定專項保護規劃。
3-3 天水市古城主要位于秦城區。古城保護重點在于保護古城獨特的空間格局和總體風貌,通過對古城自然環境保護、用地布局調整、建筑高度控制、視線通廊組織、綠地系統規劃以及對門樓、牌坊、寺廟、四合院、名泉、古樹名木的保護,強化歷史文化名城的空間格局和環境氛圍,建設有傳統特色、文化內涵與時代氣息的現代化古城。
3-4 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整治主要為棗園巷、大小街巷、三星巷、育生巷、澄源巷等歷史街區。
3-5 城區文物古跡保護重點:伏羲廟、玉泉觀、南郭寺、胡氏民居、瑞蓮寺、城隍廟、文廟大成殿、紅臺清真寺等11處。對其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筑高度、體量、風格等方面制定與文物古跡環境風貌相適應的控制引導要求。
第四章 市域文物古跡保護
4-1 對市域文物古跡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文物保護范圍原則上為文物四至范圍并按照國家文物保護的要求進行保護。建設控制地帶參照以下標準劃定:重要古遺址外50~100米范圍,一般古文化遺址外20~50米范圍,古院落、古建筑用地外10~50米范圍,古墓葬封土堆10~50米范圍。
4-2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突出保護重點的原則。重點保護市域內級別較高的文物古跡以及與天水伏羲文化、石窟文化、三國文化有關的文物古跡。
第五章 天水古城保護規劃
5-2 在城市發展方向上結合北道、社棠組團及秦城區組團藉河南岸的發展,適當疏散人口,為古城保護創造條件。將北關、南北兩山、藉河納入名城整體環境控制區,以保護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強化古城“兩山夾峙、一水中流”的自然空間格局和“五城相連、軸線貫穿”的城市空間格局。
5-3 在高度控制上強化南北兩山、藉河南北階地和藉河河灘地帶構成的三級天際線。古城按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風貌協調區進行高度和建筑體量風格的控制。
5-7 規劃將胡氏民居調整為文物古跡用地,將秦城區政府占用的隴南書院、州衙署用地改為文物古跡用地。將文廟周圍調整為公共綠地,使之與胡氏民居成為一個整體,并與民主路北側的隴南書院形成一片完整的歷史風貌景觀。
5-9 規劃三個通視區,即山體通視區:玉泉觀—南郭寺;城市軸線通視區:東入口—萬壽宮—十字大街—商業廣場—伏羲廟;濱河通視區:藉河沿岸—東團莊大橋—人民公園—雙橋便橋。
5-11 城市景觀系統以自由路—解放路景觀軸線、藉河沿岸的濱河景觀軸線、環古城墻原址的環城景觀帶和南北兩山的生態景觀帶為規劃建設重點。
5-12 古樹名木樹冠以外3~5米或樹干以外8~15米為保護范圍。劃定名泉的保護范圍,名泉遺址處可開辟街頭綠地并設立標志。
第六章 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整治
7-9 瑞蓮寺保護范圍東起奮斗巷小學,西至27號居民院,北抵奮斗巷小學,南至奮斗巷,面積0.18公頃。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東、南至奮斗巷,北至新華路,西為文物保護范圍外延50米。因前幾年開發建設,寺院前的奮斗巷以南的古民居已完全拆除。規劃應按照保護要求保護其余方向的保護范圍,南端擬建一小型休閑綠地作為補救措施。保留、修繕東、西民居,建筑高度控制在2層以下,建筑檐高控制在6米以下。
7-11 諸葛軍壘由于目前已無歷史遺存,周圍已多為開發的現代建筑,因此規劃結合小游園建設建成標識點。完成土臺建設,并立主名碑和說明碑,必要時修建諸葛亮塑像。
7-12 在(蘇惠)織錦臺故址設置標識點,建議建設門樓和牌匾。
策 劃
天水市名城保護委員會
天水市建設局
組 稿
李貴世 李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