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是100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些年來,不少在甘肅境內獨一無二、甚至在全國罕見的歷史名人故居群,正面臨著岌岌可危的命運,明、清古建筑群由原來的2000余座被拆除到僅剩200余座。在舊城改造轟鳴的推土機聲中,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凝固的靈魂再度顫栗。
11月27日,天水市裹在一片嚴寒里。行走在鬧市包圍著的一條條小巷里,記者的心情始終是沉重的。
“現在沒有多少了,太可惜了!”80歲的張慶福老人指著斷垣殘壁沉痛地說。每一位年齡稍長的人都能給記者說上半天他們的遺憾和眷戀。
據了解,天水市秦城區古民居有2000余座,古巷不下數百條,大都是官宦、富豪、名人、學士的故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現秦城區的東關、大城古建名人故居屢遭拆除,至90年代呈愈演愈烈之勢,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確定依據的中華東西路和原地州衙中心與東關拆除殆盡。
古建筑群比平遙古城還要早
記者沿秦城區解放路探訪,路北趙家巷、飛將巷、三星巷和路南的石家巷、育生巷、忠義巷、自治巷依次毗連,巷道深處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落和伏羲廟遙相呼應。專家們說,三星巷是現存比較完整的古街區,是一處罕見的歷史名人故居建筑群。一位多年研究街區文化的學者認為,三星巷建筑群“堪稱東方木雕的藝術館”。
這些古建筑群,大都是明代和清代乾隆年間建造,房屋建造精美,木雕圖案做工技藝高超。整個建筑的木雕品種繁多,千變萬化,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但依然不失為一道奇觀。據專家考證,三星巷古建筑群的修建年代至少要比山西平遙早數百年。當地文史專家認為,在中國南、北兩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建筑的風格兼有北方的粗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名人故居全國也屬罕見
不僅如此,數百年來,這些古街巷里名人輩出。趙家祠堂不僅是秦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全世界趙氏華人尋根祭祖的圣地。光緒年間武進士趙子培的故居與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故居、榮氏復興面粉廠當年的鋪子相連……
在自由路、澄源巷古街區里,居民們告訴記者,這里均屬宋代周氏家族的古建筑群,宋滅亡后,金代完顏氏王爺的女兒金蟬公主下嫁給周氏家,即現在的自由路45號、72號院落,就是當年的“郡王府”。由于家族興旺,周氏家占據了自由路、澄源巷數十萬平方米的地帶,與楊家樓、三星巷趙氏家連成一片巨大的古建筑群。但現在,由于舊城改造拆除,自由路歷史名人故居建筑群和三星巷無法連成一片。
解放路南側的石家巷、共和巷,有追隨孫中山民主共和、在秦州發起“黃鉞首義”的張直忱故居,而發現麥積山的著名學者馮國瑞及名人趙乃慶的故居都相鄰同巷。
一位多年研究天水名人故居的學者說,這些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筑,名人故居不僅在甘肅境內獨一無二,在全國也屬罕見。
然而,即便是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產,它仍然難逃被肢解、被拆除的厄運。
“秦城西關北角,是現今保留比較完整的一塊連片古建筑群,如果繼續拆下去,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廣博深厚的文化內涵也將失去一個文化層面的重要支撐,我們不能給后代子孫只留下一座麥積山、一座伏羲廟!”史學家、甘肅省文物局隴南、天水、定西三地區文物鑒定專家組長李振翼痛心疾首地說。
記者在漢代名將李廣故居飛將巷看到,巷口已經拆除一部分院落;趙家巷,天下趙氏宗族祭祀殿堂———天水堂南房在拓寬街道時被拆除;育生巷、忠義巷、澄源巷、自由路等名人故居巷道半邊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