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車間” ———天水市農業產業化見聞
天水市大力推行的產業化農業,堅持走“調結構、建基地、興產業、辦市場、興龍頭”的道路,以工業化的運作方式,為農業抗災增收投上了“雙保險”。
秦州區中梁鄉何家廟村,地處淺山干旱區,2001年,人均純收入才有800元。
而200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翻了一番,達到1600元。
如此變化,靠的是規模化種植的160多座大棚韭菜。
在支書老何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村口的地邊,一臺臺梯田地里反季節韭菜長得正好。老何說,現在是養根的時候,等到快入冬時棚上棚膜,韭芽發了上來,才能賣上好價錢。中午時分,記者碰到了鄉長張良。張鄉長正和幾個村干部商量建個小市場,打算有組織地經營外銷,讓農戶自己少花跑路錢。
在一個名叫“嘉譽”的生物公司,記者見到了多家莊村民堅平安。堅平安在外打工20多年,今年留在了家門口,還能每月掙到1000元。
和堅平安一起在家門口“上班”的還有上百名多家莊的婦女。她們平日操持家務,從來沒有出過遠門兒,現在公司開到家門口,人家就喜歡她們這些手巧的女工。
嘉譽生物公司其實是一個食用菌生產企業。采用大棚種植雞腿菇、白靈菇等10多個食用菌品種。建在多家莊的公司是一個實驗基地和菌種馴化培育基地。
它下連著秦州、麥積和甘谷的500家農戶。基地專門組織農戶培訓,傳授種植技術,農戶組織生產,公司和農戶之間簽有協議,以雞腿菇為例,1公斤協議價格為3元,農戶也可以自行銷售。一座600平方米的標準菇房,成本2萬元,一座菇房一年三季,一季約產1萬公斤,農戶當年便可收回成本,并且高額盈利。
像“嘉譽”一樣經營模式的農業企業,在秦州區就有16個。它們吸引了數千不離土、不離鄉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渭水秦川的田野上以工業化的方式大面積發展菌業、養殖、種植業。
如果說公司加農戶形式還沒有脫盡鄉土氣息的話,那么,天水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則以純工業化的方式,展示著新型農業的魅力。
麥積區中灘鎮天水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時時吸引著過往人流的眼球。園內高科技展示廳內,西紅柿長在大樹上。三株“西紅柿樹”單株高約3米,樹冠達70平方米,年產西紅柿可達1.4萬顆。
示范園真正的魅力還在于它獨特的經營管理模式。天水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和工業園區并無差別,政府投資1800萬元,為農業企業搭建了一個高科技平臺,以集約化的方式吸引外來企業。
目前,園區吸引投資6000多萬元,已有15家企業入住。入園企業分別經營無公害果蔬花卉、航天育種、食用菌種植、優良畜禽養殖、草業開發等數十個產業。入園企業眾興菌業公司帶動了清水、張家川、麥積區以及隴南部分縣區廣大農戶,僅麥積區中灘張白村發展到100多座菌房,受益150農戶。目前,園區示范培訓農民達4300多人。
園區加企業,企業加農戶,鏈條式的管理經營模式,受益的不僅僅是企業,而是更多的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