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抗日戰爭紀事
策劃:蘇中豹 魏曉文 執行:本報記者閆鵬飛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天水人民從當年日本侵略者的轟炸中,走出戰爭陰影,同全國人民一道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60年。
60年前的抗日戰爭中,天水經歷了日軍空中鐵蹄怎樣的踐踏?當年的目擊者又有哪些記憶和講述?兩個月來,記者幾經尋訪,終于找到了一些親歷當年抗戰的見證人,其中有一位還是當年抗日戰爭烈士的家屬、一位曾經研究天水地方史的學者和文史干部竇建孝先生;一位是研究天水文史的學者王耀先生。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天水是當年抗日戰爭中大后方之一,也是開展多種形式抗日的地方。
本文第一次以新聞調查的方式,立足抗戰中的天水,采訪了許多當年見證人,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第一次提出來“6次轟炸說”并揭示當年天水被日軍6次轟炸的過程,獨家披露當年保衛天水城的英雄趙雨林、第一次研究得出天水8月5日敵機轟炸投彈數為76枚的歷史史實等詳盡內容。
我所見到的天水抗戰
國內有關抗日戰爭的史料并沒有記載夭水在抗日戰爭中多次遭受日軍飛機狂轟濫炸的事實,更多的天水青年人只是從老人口中聽說日軍當年轟炸天水城的點滴往事。事實究竟如何?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記者在查閱有關資料后,走訪了曾經親歷當年天水城被轟炸、后來又研究天水地方史的退休老人一竇建孝。
日前,經多名我市文史專家的介紹后,記者終于在東關一處普通住宅中,見到70多歲的原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竇建孝先生。那天他正在居室內看電視,不大的客廳收拾得井井有條,再配上兩幅本地名人字畫,顯得古樸高雅。可是他的童年是在空襲警報聲中度過的。那時在教室上課,師生得仔細聽有沒有警報聲。特別是他親眼目睹了市民被日軍飛機炸死、炸傷的悲慘場面后,在家中睡覺也是成天提心吊膽,擔心敵人空襲。
一九三七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當時天水就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運動。那時,他只有幾歲,剛剛上小學。他說,抗戰不久,天水便建立起了空襲預報系統。只要日軍的飛機從機場出動向天水方向飛來,部隊便在城內各城門上,用一根長長的旗桿掛上紅旗作為空襲警報信號。大家見到紅旗警報后,就會停止一切工作,去防空洞或南北二山躲避。有時警報時時有,天天有,可敵機不一定來,大家折騰得心煩意亂,根本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抗戰開始后,老師便帶著他們全班學生去抗日募捐。大家先是去街道上募集,后來干脆到各個店鋪和居民家中去募集,大家你一分,我一元,也湊了不少的錢,集中后交給抗日前線將士。當時的城區,大街小巷都是宣傳抗日的標語。他們學校教唱的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黃河大合唱》等抗戰歌曲。國立五中還成立了抗戰合唱團,帶頭宣傳抗戰,教老百姓傳唱抗戰歌曲。工商業者為了反對侵略戰爭,和天水人民一道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抵制日貨運動,用“商店不進日貨,市民不買日貨”的方式,從經濟上抗日。
一九三八年,大批淪陷區的人士來到天水,國民政府在玉泉觀設立了國立一中,收容戰區來的教師學生,不久改為國立五中,轟轟烈烈的天水學生抗戰高潮以這里為中心。
淪陷區的大批教授、學生和愛國抗日志士到天水后,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講述日軍的兇殘和暴行,把天水的抗日運動推向了高潮。許多本地青年人看到日軍的瘋狂轟炸后,積極參軍,以實際行動保衛我們的祖國。他的大哥竇建中,這時也和大多數愛國青年一樣,自愿報名參軍,直接到前線去殺敵,走向抗日救國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