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巷(上圖)澄源巷(下圖)趙家大院(右圖)

西關片古民居群(左圖)棗園巷(右圖)(本版照片均為資料照片)
日前,天水市政府專門就加強秦州區古民居的保護,提高名城保護工作水平,促進名城保護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提出了意見和要求。《天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表明,由市規劃局負責劃定7個街區、兩條巷道古民居和其他保護院落紫線,明確古民居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和風貌協調區。
多渠道注資 保護古民居
古民居保護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加、產權人參與的措施,多渠道、多方式融資,加大古民居保護的資金投入。屬行政、企事業單位使用的由使用單位投資維修保護;屬文物保護單位的由文化部門投資保護;屬掛牌保護的由市、區兩級政府投資保護;屬于公房的由房管部門3年內全面進行一次維修保護。
民居保護區 建設前公示
在古民居保護范圍內進行新建或者改造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必須辦理相關手續后方可進行。古民居保護范圍內的各類建設項目、建筑方案必須報天水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審批,并按《城市紫線管理辦法》的規定進行論證、公示及備案。
拆違章建筑 復民居風貌
由市、區行政綜合執法局負責,分片、分期拆除古民居院落內增建的各類違章建筑和臨時建筑,保持古民居院落格局完整;督促住戶逐步改造古民居院內在原有房屋基礎上修建的現代建筑,恢復歷史面貌,保護古民居院落風貌完整。
簽訂責任書 落實巡視制
屬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由文化部門與住戶簽訂保護責任書;屬掛牌保護的由市名城辦與住戶簽訂保護責任書;屬公房的由房管部門與住戶簽訂保護責任書,其他由轄區街道辦事處與住戶簽訂保護責任書。同時,相關部門對古民居保護街區進行巡視,對違章建設或破壞行為及時制止或報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天水市將實施對伏羲城修繕保護和西關民居維修保護,這其中包括了7個歷史街區、108處古民居。
相關鏈接
天水古民居
天水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秦安縣大地灣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了,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天水在春秋時期就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建筑,距今也有2600多年的歷史。
悠久的歷史不但孕育了豐富而獨特的天水古文化,也使天水民居建筑更加富有生命力。幾千年的物質文化積累,使這片廣闊土地形成了無數放射著中華民族之光的鄉村聚落,民居建筑以其多彩的形態、古樸的民風、獨特的建筑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被稱為“傳統文化的明珠”。
天水自古以來就是隴東的經濟、文化中心,接陜連蜀,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因此,名商大賈流連忘返,官紳名士接踵而至。
天水的庭院建筑設計精巧,布局嚴謹,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是民俗學、建筑學、工藝美術學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天水古民居一般為土木結構。天水自古氣候溫濕,林木茂密,便于就地取材,所用泥土是混以草質特制而成的土坯,結實牢靠。這種土坯又稱“胡基”,系從西域傳入天水。
天水古民居建筑群多建于明清兩朝,是中國西北地區現存規模較大和保存較好的院落群,名氣較大的有明中憲大夫胡來縉的南宅子、明太常少卿胡忻的北宅子以及明清時期當地名門望族的私宅。古民居選用的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筑樣式,院內多植各類花木,四面房屋大多帶有外廊,各間既相互獨立,又彼此相連。
專家稱,這種廊院結構一方面是儒家“天人合一”文化思想的體現,居者將更多的自然濃縮于院落之中,獨享其間;另一方面也是封建宗族制度的反映,按長幼、貴賤次序分居,滿足大家族的居住需要。 (記者哈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