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獨尊羲皇 傳承文明 重在發展
——張廣智市長縱論伏羲文化和天水發展優勢
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06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即將在天水市隆重舉行,這對天水人民來說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喜訊,海內外“龍的傳人”對此也十分關注。5月19日、27日和6月13日,張廣智市長分別在深圳、北京、蘭州舉行的公祭伏羲大典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伏羲文化和天水的基本市情,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公祭伏羲大典為什么在天水舉行?
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創世英雄、人文始祖,其精神貫穿于中華文明發展的全過程,其形象根植于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心中。千百年來,中華各民族對伏羲的祭祀活動從未間斷,祭祀場所遍布各地,公祭民祭形式繁多。但到目前為止,在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華人中,舉行省級公祭的只有甘肅天水,全國最大的祭祀伏羲場所——伏羲廟也在天水。天水人民以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己任,高舉龍旗,代代相傳。可以說,在天水公祭伏羲,既理所當然,又是責任使然。
1.天水是伏羲的故鄉。伏羲誕生于古成紀(今天水市),是史學界公認的,江澤民同志在1992年也認定天水是“羲皇故里”,并親筆題寫了“羲皇故里”四個大字,在其故鄉祭祀,理所當然。
2.天水是伏羲文化的發祥地。伏羲觀天地之象,始畫八卦,把中華民族由蒙昧狀態帶入了文明社會,可謂是“一畫開天”,中華文明大廈在此正式奠基。在文明肇啟處祭祀人文始祖,理所當然。
3.天水創造了伏羲祭祀文化。據史書記載,天水祭祀伏羲始于春秋時期。經過兩千多年的積淀,逐步形成了規模宏大、程序嚴謹的祭祀方式,造就了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伏羲祭祀文化,“太昊伏羲祭典”已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祭伏羲,傳承文明,也是天水人民的責任使然。
二、天水公祭伏羲與各地對祖先的祭祀活動有何不同?
尋根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數典忘祖歷來為人所不齒。緬懷祖先,不忘過去,是為了開辟更加美好的未來。各地祭祀祖先,對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人文精神,增強中華大家庭的凝聚力,加深海內外華人的同胞親情,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們天水的公祭伏羲活動也吸收、借鑒了各地不少成功的經驗,但相比之下,天水公祭伏羲具有以下特殊意義。
1.伏羲作為人文始祖具有唯一性。無論是伏羲女媧繁衍人類的美麗傳說,還是蛇身人首的龍祖形象;無論是創畫八卦的開天之作,還是教人開化的曠世圣德,都奠定了中華各民族發展壯大的根基,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功至“開天明道”者,唯有伏羲一人。
2.伏羲文化具有本源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源在何處?就是伏羲文化,所謂“八千年文明看天水”,就印證了這一點。樹高千尺離不開根,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從源頭抓起,只有正本清源,才能分辨良莠;只有科學揚棄,才能繼往開來。
3.祭祀伏羲的規格具有極端性。伏羲被尊崇為“人宗”、“龍祖”,歷朝歷代帝王將相、黎民百姓無不頂禮祭拜。伏羲自古享三牢之禮、九五之尊。中華各民族緬懷宗祖,伏羲具有最廣泛的認同性。
三、天水有什么文化旅游資源和發展優勢?
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是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也是極具發展活力和發展潛力的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這里有8300年的文明史,2694年的建城史,現在正處于有史以來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簡述天水的基本情況,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五個別稱
(1)羲皇故里。因伏羲誕生于此而得名。天水作為龍祖的出生地,是所有“龍的傳人”的共同故鄉,有道是:“不到天水,不知自己輩小。”
(2)秦州。天水是秦始皇的祖籍地和秦文化的發祥地。西周時就有“秦邑”,三國時始設“秦州”。現設“秦州區”,是市政府所在地。
(3)東方雕塑陳列館。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就坐落在天水,內有石胎泥塑佛像近8000尊,還有美輪美奐的壁畫遺存。以麥積山石窟為龍頭,自東向西綿延百余公里,有大像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群,令人嘆為觀止。
(4)隴上“小江南”。著名記者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寫到:“甘肅人說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說蘇杭一樣,認為是風景優美、物產富饒、人物秀麗的地方。”天水氣候溫潤,景色宜人,具備西北最佳的人居環境。
(5)西北“綠寶石”。市內森林面積達1026萬畝,麥積山風景區山青水秀,這在以黃土高坡、戈壁沙漠為主要特征的大西北實屬罕見,恰如鑲嵌在黃土地上的一顆綠寶石。天水還被譽為“天然氧吧”和“避暑勝地”,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30%。有人說,甘肅有“兩大寶”:西邊有個金元寶(敦煌莫高窟),東邊有顆綠寶石(麥積山石窟)。
2.五個特點
(1)不大不小。天水人口350萬,居甘肅省第一位,城市規模、生產總值、財政狀況均列全省前三位,可謂不算小地方。但放在全國范圍內比較,這幾個方面的狀況都不大也不多,有的指標還小得可憐。不大不小的現狀,說明天水在發展中回旋余地較大,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也大。
(2)不高不低。天水市區平均海拔約1000米,養生學專家認為,這個海拔是最適合人類生活的高度。難怪我們的祖先繁衍生息于此,發展壯大于此。
(3)不冷不熱。天水全年平均氣溫10攝氏度,最炎熱的七、八月平均氣溫18到23 攝氏度,最寒冷的臘月平均氣溫零下2到零下5攝氏度,可謂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生活舒適。
(4)不南不北。天水地處秦嶺西端,在我國南北交界處,自然景色南秀北雄兼備。這里也是我國兩大水系——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境內南部的山泉通過嘉陵江匯入長江,北部的清水經過渭河融入黃河。作為母親河的黃河與作為父親河的長江在此相親相別,其意何等悠遠,其景何等壯觀!
(5)不東不西。天水地處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既不南不北,又不東不西。偌大個中國,能到她的中心地帶一游,真是妙不可言!但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天水仍是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的任務很重。
3.五大文化
(1)伏羲文化。伏羲是中華民族之根,伏羲文化是中華文明之源。天水境內現存的伏羲廟、卦臺山、女媧祠等名勝古跡,既是祭祖圣壇,又是游覽景觀。
(2)大地灣文化。秦安縣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它所展現的是我們的祖先在4000——8000年前創造的文明成果,發掘出的古墓葬、彩陶、原始刻畫符號、原始殿堂、地畫等遠古實物,清晰地反映了天水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專家提出了大地灣“原始殿堂”的主人是伏羲的觀點,非常有學術價值。
(3)先秦文化。天水是秦人、秦文化的發祥地,至今尚有秦亭、秦公墓、牧馬灘等先秦文化遺存。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天水地區設立邽縣和冀縣,開創了郡縣制先河。這就是甘谷縣有“華夏第一縣”之稱的緣由。秦文化發祥于天水,輝煌于關中,延續于中國。
(4)三國文化。三國的故事家喻戶曉,涉及天水的三國故事更是膾炙人口,諸如諸葛亮六出祁山、智收姜維、射殺張郃、失街亭、空城計、姜維北伐等遺跡、軼聞,都令游客流連忘返。
(5)石窟文化。天水位居“古絲綢之路”之要沖,中外(主要是西域)文化碰撞融合,佛教經天水東傳的印記明顯,佛教石窟在境內星羅棋布,蔚為壯觀。八方賓客云集天水,拜祖先、游石窟,是兩大“必修課”。
4.五大優勢
(1)相對區位優勢。天水地處甘、陜、寧、川四省(區)交界處,位居蘭州、西安兩大城市中點,西接以蘭州為中心的蘭白經濟區,東鄰陜西最發達的關中地區。隴海鐵路穿境而過,310、316國道橫貫東西。東至西安、西至蘭州的高速公路正在施工,天水機場即將開通。自古以來,天水就是隴東南商貿物流及文化中心。
(2)裝備制造業優勢。天水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三線”建設時內遷了一批大企業落戶于此,形成了機械、電子、電器、輕工、建材等五大行業,許多產品暢銷海內外。有人說,天水的產品能上天(航天器上的元器件)、能下水(潛艇上的元器件),這里的人才、技術優勢可見一斑。現在,按國家和省里的發展布局,天水正在整合資源,推進創新,加快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步伐。
(3)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有上述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厚的人文資源,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近幾年,文化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發展明顯提速,年均增幅達20%以上。
(4)特色農牧產品優勢。由于光照、氣候、海拔等條件優越,天水生產的農牧產品質優品繁,“花牛”蘋果、秦州櫻桃、秦安蜜桃、武山蔬菜、甘谷辣椒、麥積葡萄、張家川皮毛、清水中藥材等暢銷全國,一些深加工產品日益豐富,質量不斷提高,有的已取得明顯的品牌效益。
(5)品牌勞務優勢。在龐大的勞務大軍中,天水的外出務工人員以樸實勤快、心靈手巧、小伙子健壯、大姑娘漂亮著稱,創出了勞務品牌,贏得了八方贊譽。“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天水女媧家政大嫂”在勞務市場非常搶手,現已供不應求。發展勞務經濟,在天水大有可為。
5.五大戰略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總結“十五”,謀劃“十一五”的過程中,市委、市政府從本市實際出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總體要求,既立足于發揮優勢,又正視現實的制約因素,本著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原則,提出了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五大發展戰略,即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貿活市、旅游富市、科教興市。只要我們創造性地實施這個戰略,抓住發展不放松,聚精會神搞建設,全市“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