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伏羲文化最有價值的精神內核
訪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
7月2日—3日,在2006(丙戌)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隆重舉行之際,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在省政協主席仲兆隆、副主席俞正,市長張廣智、市政協主席王志榮等的陪同下,先后參觀考察了麥積山石窟、胡氏民居和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并就弘揚伏羲文化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暢談了自己的看法。
周鐵農說,挖掘伏羲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它和世界文明的起源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又有哪些獨特的地方?從而解釋中華文化發展到今天所獨具的一些特色。從伏羲文化的祭祀當中,也可以找到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聯系與差異,比如說我們中華民族多年來相傳的這樣一種奉獻精神、和諧精神,在伏羲文化當中有非常深刻的體現。因此,今天我們挖掘伏羲文化,就是要為我們中華文明的一些核心的價值觀和中華文明的主體的一些色彩,找到它的根據。我覺得不單純是把伏羲作為一個神,或者作為一個偶像去祭祀,而是看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它的延續,從而挖掘我們中華文明最有價值的精神內核,這正是大力弘揚伏羲文化的意義。
關于提升伏羲公祭大典規格的問題,周鐵農說,我們要求把伏羲公祭大典升格,需要做的根本事情,就是要挖掘伏羲文化的內涵,內涵的規格升高了,公祭的規格自然就會升高。
我們祭典伏羲,它的意義就在于通過我們這樣一種形式,不斷地來挖掘、整理中華民族文化當中最核心的、最有價值的這部分東西。伏羲的故里在天水,天水人民有這樣一個優勢,把伏羲文化當中最核心、最有價值的部分整理出來,而且進行很深入的研究,搞清楚脈絡,以此弘揚伏羲文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祭典不斷升格的過程。
周鐵農還就麥積山石窟的藝術特點談了自己的感受,他說,麥積山雕塑藝術之精、藝術品保護之完好,和麥積山所處的自然環境之優美,這三條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他的石窟基本上是依山體而做的石刻,當然敦煌也有很多泥塑,但是麥積山的石窟不是以大著稱,而是以精著稱。麥積山石窟泥塑之精美,堪稱“四大石窟”之首。

麥積山石窟 佛-北周(攝影: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花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