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穩步推進
2006年,在積極落實新一輪就業政策的過程中,我市制定出臺了13個配套政策文件,多渠道爭取解決就業資金缺口問題,累計爭取和投入再就業專項資金8000多萬元,拿出2900萬元解決了10089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出中心問題,為18590名職工發放職業介紹補貼118萬元,為31533名職工發放職業培訓補貼450萬元,為15842名職工發放養老、失業、醫療社會保險補貼984萬元,用2241萬元為12227名職工購買了公益性崗位,有3000多萬元就業資金投入到了企業改制破產中。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949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3353人,“4050”困難人員再就業4491人,城鎮零就業家庭援助2713戶3284人;培訓各類下崗失業人員31533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98萬元,為2918人進行了職業技能鑒定。各項就業指標均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
千方百計爭取中央、省上的補助資金,已連續五年確保了離退休人員養老金、下崗職工生活費、失業人員失業金的按時足額發放。2006年爭取中央和省上補助資金2.2億元,對全市46549名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進行了調整,補發養老金6791萬元。
目前我市所有的機關、事業單位,大部分企業已參加了醫療保險、工傷保險,人數已達21萬。在企業,我們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和大額醫療保險,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公務員補助醫療保險,即將出臺大額醫療保險。2006年支出醫療保險費5846萬元,支出大額費用186萬元,平均報銷比例達到70%以上,較好地解決了基本就醫和大病就治的問題。
先后正式啟動了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靈活就業人員、城鎮低保人員和農民工參加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2006年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達2萬多人,已有4800名農民工積極參加了醫療和工傷保險,9萬多名城鎮低保人員醫療保險工作已全部落實到位。
三、勞務輸轉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全年勞務輸轉67.6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5.61億元。去年有18所職教培訓機構確定為首批“天水市勞務培訓基地”,有組織地對外出人員免費培訓。全年累計培訓農民工14.08萬人,首批3000名農民工取得了初級或中級職業資格證書。在全國各地建立務工基地1650多個。節會期間,成功舉辦了首屆天水勞務推介洽談會,簽訂用工崗位3.67萬個;組織赴疆拾棉工,寧夏、內蒙古蔬菜加工、采摘枸杞工5.8萬人,赴北京、天津等地家政、保安、賓館服務5000多人,向沿海城市輸送專業技校畢業生5000多人。全市有組織輸轉各類務工人員25.6萬人次。“天水白娃娃”服務員、“羲皇故里建筑工”和“天水女媧家政大嫂”三個勞務品牌,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注冊,品牌優勢發揮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有500多家大中型企業和家政服務公司,與我市建立和保持了穩定的培訓、就業和辦理社會保險的勞務輸轉關系。
四、為民服務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建成了兩個“一站式”服務大廳,共設立34個窗口,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積極開展了禁止使用童工、勞動保障檢查和勞動力市場清理整頓專項治理工作并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對1925戶用工單位進行檢查,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940萬元,累計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6000萬元。對群眾反映的241件欠薪案件全部進行了調查處理。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建立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用工示范一條街”。為外出務工農民工發放維權卡,為他們提供維權常識和求助電話,積極探索建立了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