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開天地 萬法歸一宗
——少林八法研究會會長劉寶華談武術起源與伏羲文明的關系
本報記者 年葆東

法海寺是座落在北京市石景山法海寺森林公園半山腰處的一座知名寺院,每天清晨,在法海寺旁一塊綠樹環繞的空地上,總有一群黑衣武士在此練功習武,他們便是我們專程上山尋訪的少林八法門研究會會眾。
5月27日上午,少林八法門“掌門人”--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 少林八法研究會會長劉寶華在為我們表演了他的柔術和少林八法拳之后,圍繞武術的起源與伏羲的關系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劉寶華首先介紹說,少林八法研究會全稱叫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少林八法研究會,成立于1992年6月10日,學員現在有一百多人,分別來自山東、黑龍江、江蘇、河北等地,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5歲多一點。
在談到武術的起源時,劉寶華說,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斗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后來又逐漸學會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為武器,并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劉寶華接著說,伏羲是我國遠古文明的開創者,他“一畫開天”,劃清了蠻荒與文明的時代界限,可以說,中國所有的文明遺跡,都可以追溯到“伏羲”這個源頭。如今已被譽為國粹之一的中華武術,也可以從伏羲文化遺存的考證中,尋覓到它的原始形態。人類原始的武術形態,最初主要是在與野獸和自然災害斗爭中形成的。除了最為原始形態的一些競技活動外,在后來陸續興起并流傳下來的許多拳種中,仍然可以看到它們的遠古信息和原始印記,如龍拳、五虎拳、猴形拳、蛇形拳等,都模仿動物自然形態和動作編成拳路。人類社會發展后,原始的形意拳,逐漸與器械、冷兵器相結合,繁衍出林林總總的技擊格斗、器械格斗、馬上格斗等武術類型。千百年來這些武術經過發展、融合、衍生,代代傳承,形成了中國武術淵遠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開創文明以來,留給現代人的一份最為珍貴的古老文化遺產。
當記者談及今年將要在天水舉辦的“首屆全國農民武術大賽”和“天水伏羲武術論壇”時,劉寶華很興奮的告訴記者,屆時他將前往羲皇故里參加這一盛事。他說:“我們這次去天水,第一是去祭拜人文始祖伏羲,第二是到武術大會上跟這些前輩、武林同道們學習與交流,把中華的武術來繼承和發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