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華夏躍九州
——訪北大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段寶林
本報記者 年葆東

“都說是龍騰華夏九州翱翔,卻不知天水就是龍故鄉……”5月29日上午,帶著對龍圖騰的一份特殊情感,我們專程來到北京大學,采訪了對中國龍文化有著很深研究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段寶林。
走進段寶林教授的家,猶如走進了書的巢穴,在他的家里到處堆滿了各種書籍,就連空氣中都充溢著書的墨香,而更“謀殺”我們目光的則是一本本關于龍文化的書籍。在這種氛圍中,我們的采訪亦自然而然的切入了“龍文化與伏羲文化的源流”、“中華武術源于伏羲”的話題。面對我們的鏡頭,儒雅的段寶林教授用他略帶揚州鄉音的普通話將我們帶入了浩如煙海的龍文化之中。

段寶林教授說,我們是龍的傳人,最古老的祖先就是伏羲,伏羲的形象就是龍的形象,我們從東漢的石刻里面就可以發現,伏羲女媧是人頭蛇身交尾的形象。后來到了唐代的吐魯番也發現了彩色的畫在絲綢上的伏羲女媧的形象,這說明伏羲就是我們最古老的祖先,他的形象是最早的龍的形象。
在談到伏羲與中華武術的源流關系時,段寶林教授認為,伏羲是人祖爺,伏羲作為三皇之首,對人類的貢獻也是最大的。在原始社會,伏羲與很多文化都有密切的聯系,武術和宗教,武術和詩歌舞蹈都是聯系在一起的。

段寶林教授說,武術和伏羲有著很大的關系,最主要的有兩點,首先伏羲是漁獵時代的一位英雄,其次是伏羲他不光是漁獵的英雄而且是人文的始祖。舞蹈在古代也就是來模仿打獵的動作,模仿行獵的一些動作,這些實際上也是一種武術。所以從這兩方面來看,伏羲它就是我們中華武術最早的創始人,這方面完全是可以這樣說的。
采訪中,段寶林教授不止一次的提到了龍的精神和伏羲文化。段寶林教授告訴我們,經過立體思維的全面分析,我們已初步認識到了龍的精神的三個方面,這就是龍的協和精神(和合精神、融合精神)、進取精神(騰飛精神、睿智精神)與吉祥如意的必勝信念(樂觀精神、拼搏精神)。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龍的象征意義: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而且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龍不僅是中華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而且也是中華民族進取精神的象征,是中華騰飛的象征;龍不僅是中華民族團結進取的象征,而且還是中華民族樂觀主義必勝信念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正義事業永遠不可戰勝的象征。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當弘揚伏羲文化,發揚龍的民族精神、和合精神、超越精神,共同來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