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天水市麥積區中灘鎮,站在寬闊的310國道中灘站放目遠眺,一排排酷似工廠車間的各式現代化日光溫室和暖棚整齊有序地排列著,就像整裝待發的一列列火車。這,就是天水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這樣規模的設施農業在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的西北甘肅很少見,而樹在園區路邊的“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的大牌子,更顯示出它的非凡與不同。有這樣一組數字,從2002年7月破土動工建設到現在,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已多渠道吸收投資8000多萬元,成功引進示范了400多個國內外優良品種;其具有前瞻性的航天育種技術在國內首屈一指,培養選育了7大類200多個太空搭載農作物品種,有8個品種已經通過鑒定,3個居國際先進水平,5個處國內領先水平,并開始形成商品化;數以千計的農民通過在園區打工學習鼓起了腰包,園區每年創造收入3000多萬元,成為甘肅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建設一個成功的典范。
西北的一塊熱土5月16日,我們來到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園區內一排排智能化連棟溫室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溫室內更是五彩繽紛,上百斤的南瓜、長在樹上的茄子、一米長的太空豇豆……不由讓人發出感嘆:在祖國偏遠的大西北竟也會有這么一塊神奇的熱土。

圖為園區管委會主任楊文元(配圖:天水在線)
園區管委會主任楊文元介紹說,2002年,天水市委、市政府在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后,為適應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提升全市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開始創立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由于園區規劃起點高,政策引導到位,以及市場化運作、高效運轉的建設理念,在短短的五年時間里,就完成了由開始建設到全面生產,從開始創業到規范運營的全過程,園區的發展充滿活力。
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規劃面積2000多畝,分二期完成。一期已開發完成1000畝,建有西北優化型節能日光溫室196座,7連棟全自動溫室4座,9連棟全自動溫室2座,8連棟和11連棟鋼塑結構中棚各1座,菌類生產、繁育、加工廠2個,1500噸球根花卉種球儲藏氣調庫1座,生態溫室養殖場1個,百畝優質示范果園1處,集餐飲、垂釣、洗浴、觀光、休閑和娛樂為一體的亞熱帶生態植物園1處。航天育種,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節水灌溉,日光溫棚水果蔬菜反季節栽培,高檔盆花栽培,容器育苗,組培快繁等技術被廣泛應用。園區已具備了科技示范、技術創新、輻射帶動、信息交流、技術培訓和旅游觀光六大功能。目前二期工程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楊主任說,二期工程完工后,將組建起以航天育種工程中心、胚胎工程中心、組培工程中心及農產品加工中心為核心的園區技術創新中心,構建起以特色果品、蔬菜、種子資源工程、食用菌、花卉、畜牧業和旅游觀光農業為核心的七大綠色農業產業鏈,培育孵化出七大高科技企業集群,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名牌產品,實現園區農業現代化的大步發展。
栽下梧桐迎鳳來
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方式,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從規劃建設開始,就建立起一套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運行機制。在建設、投資、管理、技術支撐等多方面進行體制與機制創新,改變過去那種完全由政府立項、政府建設、政府管理的發展模式,建立起政府導向、法人投資、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發展模式。在硬件方面,園區為入園企業配套水、電、路、暖、話、網等硬件,使得企業不用擔心任何基礎設施的運轉;在軟件方面,園區為企業提供了周到細微的技術服務與資金服務,促進企業發展壯大?梢哉f,企業進入園區就相當于進入了保育箱,園區管委會班子成員就是企業的保育員。
在一期建設中,“綠鵬”、“潔通”、“眾興菌業”、“三陽花木”、“星辰”、“利東養殖”等9家是第一批入園企業,他們先后投入建設資金8000多萬元,奠定了園區發展的基礎,與此同時,園區也積極為企業爭取國家和省上產業政策的支持,加大企業與項目的對接。2006年園區共申報各類項目44項,落實到位的項目有12項。
正在建設中的第二批入園企業嘉信畜牧公司,投資了5400萬元發展奶牛養殖業,公司負責人、甘肅省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動物醫學工程的在讀博士生王育璽說,天水農業高新技術園區投資發展環境好,他有信心將這里建成西北最大的優良奶牛繁育基地。第一批入園企業天水眾興菌業公司在二期工程建設中引進國外和臺灣先進的設備,使年產值可達到1800萬元。
科技筑就生命力
高科技是園區的生命力所在。楊文元說,新品種和新技術結合,產出的就是新成果。2005年,園內有兩個產品獲得“后稷”獎,還有8個花卉品種在全國博覽會上獲獎。
作為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天水市從建園開始就注重提升園區的科技含量,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他們從實際出發,實施“借腦”工程,聘請中國農科院、以色列國家農業部、甘肅省農科院等國內外教授級專家為技術顧問,搭建技術平臺,積極促進入園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進行聯合協作,發展產學研聯合體。
綠鵬公司先后與中科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在園區內建立了中國西部第一個航天育種基地,對經過太空搭載過的蔬菜、瓜果、糧食、油料、牧草、花卉、中藥材等7大類200多種作物進行品種選育和試驗示范,成為目前國內開展航天育種最早,選育品種最多,成果出來最早的少數航天育種企業之一。目前他們的航天育種已進入到產業化推廣生產階段,去年綠鵬公司在甘肅的河西、隴南地區及山西省建立了制種基地,航天育種面積達20萬畝,收到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在園區一座特殊的圓頂玻璃大房子中,沙培法培育的番茄樹鋪滿整個房間。楊主任說,這種栽培方法在國內屬首創,番茄單株掛果2.1萬個。去年他們又進行了黃瓜樹、茄子樹、西瓜樹等試驗研究,沙培黃瓜單株結黃瓜4622條,最大冠幅74平方米;西瓜樹單株結瓜最多達11個,冠幅50平方米,在全國都屬罕見。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在番茄、彩椒、西瓜、甜瓜等13個品種上全部種植成功,引進種植的特大南瓜,單瓜重約100公斤。
幾年來,園區多次受到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被確定為“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落葉果樹脫毒中心實驗示范基地”、“中國農大教學實習基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產學研示范區”、“甘肅省青年文明號”、“甘肅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基地”、“甘肅省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基地”、“甘肅省科普示范基地”、“甘肅省科普教育基地”、“天水市旅游定點單位”等數10項稱號。
星星火催生大產業
按照“園區+企業+科技+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園區走上“園區育企業,企業促基地,基地帶農戶,農戶興產業”的農業發展路子,發展訂單農業,促進主導產業形成,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眾興菌業公司帶動園區邊的張白村120戶農戶種植雙孢菇、香菇等,他們還與花牛、馬跑泉等鎮以及徽縣的1200個農戶簽訂了雙孢菇生產訂單,使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星辰公司通過百合、郁金香示范帶動附近農戶,并在秦州、清水、秦安等區縣建種球基地,發展新興農業產業。
勞動模范、靖遠縣種瓜狀元陳國鈞,在園區內承包了6個大棚種甜瓜和西瓜,他表示:“來這里就是想通過園區讓種瓜的技術傳播出去,賺錢是次要的!爆F在,他雇的四個農民都已經學會了種瓜的基本技術。從河北保定遠道而來的農民高利軍已經承包園區內十個大棚兩年了,全部種經過航天育種的西紅柿。他雇傭的三個村民在他那里也都學會了人工授粉等技術。
園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楊文元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不僅為園區企業搞好技術服務,還不定期派出技術人員到武山、甘谷以及隴南及河西地區開展技術培訓。園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吳毅中回憶起受邀到兩當縣對當地農民進行培訓的情景,心情非常激動,他說,農民們提出的各種技術問題園區技術員都給予認真詳細的解答,當時,就有許多農民說,“哎呀,天水園區的人給我們幫了大忙了!以后你們再來,不用政府組織,只要說是天水農業園區的技術員來了,我們馬上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