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延續 點亮生命之光
——天水市中心血站發展紀實

(配圖:天水在線)
1999年以前,我市還沒有一例真正自主自愿的無償獻血者。這一現狀,給我市醫療臨床用血帶來了困難,也讓我們身邊許多原本可以挽留的生命含恨離去。而另一方面,由于血源短缺帶來的不安全用血,又使許多人和家庭陷入了新的不幸和痛苦中。血,是生命之本;血,是生命之源。為了生命的存續,為了更多家庭的歡樂和幸福,必須改變臨床用血緊缺的現狀。
從零開始
1999年7月,年逾40歲的陳存華出任市中心血站站長。上任伊始,當他看到無人獻血、庫中無血的現狀,看到急需用血者家屬那滿臉的焦急,作為市中心血站站長,陳存華感到一種巨大的壓力,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舉全力拓開我市血液緊缺的局面,徹底改變庫中無血、無人獻血的狀況,讓病人能有血可用,有安全血可用。
然而,當時的市血站,地處秦州區仁和里巷道,道路狹窄,擁擠不堪,嚴重影響血液質量環境和取送工作。而站內基礎設備陳舊,技術手段落后,管理機制薄弱,建筑面積僅900多平方米,其中業務辦公場地不足600平方米。設備僅有幾臺冰箱、顯微鏡等總價值12.9萬元,固定資產(包括房屋)40萬元,血站當時投入運營的業務資金僅僅1.2萬元。面對重重困難。陳存華和他的員工們沒有退縮,迎難而上,走上了艱苦創業、全面發展的振興之路。

建站初,血站有20名工作人員,幾乎沒有一名熟悉采供血相關業務的人員,工作如何開展?陳存華一班人認識到,要實現整體突破,跨越式發展,人的素質是決定工作成效的關鍵。因此,只有始終把提高員工素質作為血站管理工作一項重要內容來抓,逐步改變血站人員素質基礎起步低、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才能夢想成真。于是,他們在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開始分批派人到北京、上海、廣州、西安、蘭州等地進行業務培訓學習,并把這項工作列為長期計劃之中。
同時,他們認識到,僅僅從提高員工素質單方面去鼓勁、使力,發展的天平很難平衡。只有在提高人員整體素質水平的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形成制度約束、制度管理,才能形成兩條腿走路的局面。因此,為了能夠盡快建立健全一整套適合血站建設和發展管理制度,他們主動與省內外先進血站溝通交流,學習借鑒他們先進的辦站經驗,結合我市實際特點,首先編寫了《天水中心血站管理手冊》,涉及各項規章制度50條(款)、技術操作規程70項,使血站運行有了行為規范。其次,大膽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在對血站各職能科室進行了科學調整布局的基礎上,他們大膽推行聘用制,即血站聘用各科室負責人,科室負責人再聘用科室工作人員,推行能上能下的靈活用人機制,充分調動了全所工作人員的的主觀能動性,為全面開展各項工作夯實了基礎。
為了打消群眾對無償鮮血的顧慮,他們開始尋求新的思路來開展工作,分步實施推進無償獻血進程的計劃。然而,對于一個無償獻血長期處于落后局面的地區而言,要把這項工作真正開展起來,又談何容易。他們認為,以前無償獻血難以開展,主要是群眾對無償獻血的意義和作用缺乏理解,對獻血工作的意義認識不到位。因此,血站領導班子一班人首先想到了自己在這項工作中應當怎樣的率先垂范,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用他們的話來說,“作為一名在采供血機構工作的工作人員,如果自己都不獻,還有什么資格向別人宣傳呢?所以血站人更要以身作則,帶頭獻血。”于是,領導門集體帶領血站的工作人員在上街向市民宣傳《獻血法》的同時,組織血站員工現場進行獻血,當然,第一個挽起衣袖的當然是血站的站長(目前,血站的職工除了個別因身體原因不能獻血外,其余只要能獻血的平均每人都獻過3次以上,在血站,定時獻血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自覺行為)。
到2000年年底,我市無償獻血人數達到有681人次,這是一次跨越,這是一種進步。

實現跨越
2002年,經過多方爭取,天水中心血站被納入了國債建設項目,并爭取到國債項目資金744萬元,其中建設資金320萬元,設備資金400萬元(設備實際到位資金140多萬元),用于整體搬遷到秦州區藉河北路東段。
新的辦公場地的投入使用、新的設備的配備啟動、員工素質的整體提升、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無償獻血觀念的深入人心,為市中心血站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從此,我市無償獻血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全市無償獻血人次和無償獻血占臨床用血量比例逐年大幅提高。據統計,截止到目前,全市無償獻血人數已累計達到98300人次,無償獻血率已從200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100%,從根本上解決我市血液來源,保障臨床用血質量;成分用血從開站時期不足1%,到目前的95%。2006年底,通過市委、市政府,市衛生局以及規劃、城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市秦州、麥積兩區率先建立了固定獻血屋,方便了群眾街頭獻血。成為全省首家建立在人流量大的廣場獻血屋。
為保證血液質量,市中心血站組織建立血站質量監控網絡,實現了全市血站業務管理電腦聯網和血液檢驗的全自動化,將人為差錯降至最低水平。為強化內部管理工作,血站還開發應用微機聯網條形碼系統,擇優選擇不同廠家的國產及進口試劑,確保血液檢驗質量,從根本上保障臨床用血安全,杜絕血源性疾病傳播。天水市中心血站的血液管理及質量保障工作,多次受到衛生部、省衛生廳及全國血液質量管理委員會的抽查評審,都以全優成績得到較高評價
2006年,在市政府法制辦的介入和指導下,制訂了《天水市公民臨床用血互助金制度》,通過用血互助保證金的收取,提高了公民對無償獻血的認識,促進了我市無償獻血工作的開展,也使我市無償獻血取得了重大突破,無償獻血比例首次達到了100%。同時,陳存華一直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出臺了《無償獻血愛心助學獎學金實施辦法》,在我市高等教育院校設立愛心助學基金,幫助經濟條件困難的在讀學生完成學業。為感謝自愿獻血者多年來對我市無償獻血事業的支持和關心,2007年8月組織獻血先進個人免費到寶雞太白山觀光旅游,這也是全省血站系統首創。
為了加強質量管理,確保血液安全,與國際標準化接軌,血站領導班子又就帶領全站職工開展了ISO-9000國際標準質量認證工作。就在周邊血站沒有先例,只能憑接摸索、苦干的情況下,僅用半年時間,就通過了國家驗收,成為全省血站系統第一家通過ISO-9000國際標準質量認證的血站。
同樣,也就在市中心血站的跨越式發展中,該中心站科研人員研究的《天水市無償獻血人群中感染因子調查研究》、《天水市城區不同人群血清維生素E水平分析》等科研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項科研成果均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在《中國輸血雜志》上發表論文2篇。血站也多次被評為“模范職工之家”、“園林單位”、“衛生單位”、“質量管理先進單位”“綠色機關”、“青年文明號”、“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連續幾年獲得“目標管理責任書”一等獎。
2006年3月,在鄭州召開的全國血液管理工作會議上,作為全省血站的代表我市中心血站的建設史、發展史和一系列的成功經驗,成為省內、外多家兄弟采供血機構爭相關注的熱點,其后,省內、外多家兄弟采供血機構紛紛前來學習、觀摩、交流。
……
就這樣,在短短的九年時間里,血站由一個基礎差、底子薄、設備落后、技術單一的血站,經過艱苦創業,團結拼博,固定資產由建站初的40萬元發展到目前2000多萬元固定資產,業務專用設備資金600多萬元的大型采供血機構,成為全省13個血站中起步較晚、發展最快的一個。多年來,未發生一例不合格血液漏檢而導致的責任事故。這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本報記者李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