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生命航線”的42小時
甘肅日報記者 趙建卿

5月14日中午,記者在天水市趕寫稿件,天空中不時傳來飛機轟鳴聲,憑職業敏感決定立即趕往飛機場采訪。17時,記者趕到機場,只見4架直升飛機停在那里,平時很少見到直升飛機的市民駐足圍在機場的墻邊看這些“大鳥”。經許可,記者到了貨送儲運站,由天水緊急向隴南災區調運的物資正在裝機。
此時,天水預備役旅80名官兵正在緊張地裝運貨物。正當記者采訪裝運貨物的官兵時,兩架直升飛機披著初夏的晚霞從天而降,隨著巨大的轟鳴聲,飛機徐徐平穩降落。120急救車迅速趕到停機臺前,接走機艙里轉運來的隴南文縣尚德鎮的重傷員。目送著120急救車在視野里消失,回首間,只見飛機左側站著一位剛剛走下飛機、身材瘦小的軍人,從他眼神中我仿佛讀出了什么,即刻上前要求對他進行采訪。

(圖中左一為張曉中)
他就是蘭州軍區某陸航大隊特級飛行員張曉中。記者對他的認識從這一刻開始,隨后的10多天,他陸續向記者講述了為隴南災區開辟“生命航線”的故事———
特殊戰斗:為隴南災區開辟“生命航線”5月13日,我帶兩架直升機在外為某集團軍執行一項重要任務。當天下午,剛剛完成這項任務,同志們還沒來得及休息,就接到緊急號令,為赴甘肅隴南地震災區做準備,我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為大家做了思想動員并布置了一系列任務。同志們匆匆扒拉了幾口午飯,就緊急分頭進行各種準備工作。不到3個小時,就完成了一系列準備工作,只等一聲令下緊急飛赴災區。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這支軍隊的宗旨,為國分憂、為民解難是每位軍人的職責。當天18時30分轉場天水機場,一路上我們克服了陌生區域飛行的不利因素,當趕到目的地時,夜幕已悄然降臨,天水城區萬家燈火,機場也以夜航方式迎接我們兩架直升機的到來,從這里可以看出,各級部門都心系災區、特事特辦、一路綠燈。

5月14日一早,我們兩架直升機和兄弟部隊的直升機一起投入到了緊張的搶險救災中。在飛往隴南重災區的那天,在飛行高度達3000多米、機艙內溫度高達48攝氏度,發動機在頭頂噪音達150—160分貝的情況下,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將救災物資順利運送到重災區文縣的尚德鎮。運送完物資后,飛機上又抬進了幾名重傷員,直升機剛剛起飛,在云層很厚、氣象條件很差的條件下,機組人員向我報告,隴南市文縣城關鎮元茨頭村的74歲老人尤興田情況危急,要爭取時間,盡最大限度搶救他的生命,我當機立斷,一邊報告本機的情況,一邊立即改變航向?s短空中距離直飛天水,從而為營救傷員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從5月13日我們奉命趕到天水機場至今,短短10多天時間,我們的航跡遍布隴南武都、文縣、成縣、徽縣等縣區和村鎮,每到一處,都受到了災區人民和當地政府的熱烈歡迎。文縣的尚德、中廟等鄉鎮雖是重災區,可每當我們到來時,這里的老百姓卻要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干糧、瓜果、雞蛋提上,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跑著,迎著旋翼掀起的“巨浪”往我們直升機上送,勸都勸不住,我們把食品拿下去,他們又硬送上來,這可是他們的救命糧呵!此時此刻,也許那一包在平時很不起眼的食品,卻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此情此景,我的眼圈紅了,那一刻,我真正體會到了“子弟兵”、“魚水情”的深意。
后來,我們機組的所有人員達成共識:把為我們自己準備的干糧也一并送給災區人民,雖然不多,但體現了大家對災區人民的一點心意和敬意吧。
“抗震救災是一項特殊任務,也深深教育了我,升華了我的心靈,有許許多多的事情在感動著我,不啻于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提升著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感謝黨,感謝人民!
我們這些人中,有的戰士老家在成縣,也不同程度受災,而他們多次飛越家門也沒抽空回去看看,這些都令我感動。
“由于忙,任務重,回到駐地就想睡,沒有時間和遠在河南南陽的父母聯系!5月15日晚,手機信息提示不斷地響,就是懶得去看。次日,打開手機一看,是母親發的短信,她從《甘肅日報》的網站上看到了我在天水執行抗震救災的任務。她說:孩子,每天從電視上看到那么多人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工作,我也為你自豪!看完信息,我的淚水也不由自主流了下來。
情不自禁:3次流下熱淚眨眼間,赴隴南搶險救災已有10天,我作了一個簡單的統計,在這次全國抗震救災“特殊戰斗”中,全國陸軍航空兵共出動飛機百余架次、有2000多名機組人員親臨災區一線。光我這一架直升機,在隴南重災區就已飛行了34架次、42小時、運送了15噸物資、搶運回4名重傷員。在這10天忙碌緊張的戰斗中,內心深處時常激蕩起感動的漣漪。面對災區人民,我曾情不自禁3次流下熱淚。
5月14日下午,為搶救文縣尚德鎮的一名危重傷員,我果斷采取措施,空中臨時改變航線,贏得了寶貴時間。直升機落地后,這位傷員的陪護者,可能是他的一名親屬,在離開前沖著直升機鞠躬。這不僅是在感謝機組,感謝我這個機長,從內心講,我覺得他更是在感謝這個社會,感謝黨和國家,感謝人民子弟兵!一位普通山民的鞠躬,不由讓我的眼圈紅了,普普通通的一個鞠躬,此處無聲勝有聲,它力拔千鈞,也讓我從心里發誓,我愿意永遠成為人民心中的一只“吉祥鳥”。
實事求是地講,持續飛行是很辛苦的,特別是山區飛行,更消耗人的精力。我們往往是每天5時多起床,吃完早飯就急忙進場,連續奮戰六七個小時那是家常便飯,有時午飯隨便在機場湊合一下。每到下午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駐地上樓時,就感到腳有千斤重,身上的迷彩服穿的時間長了,漸漸變成了“鎧甲”,也懶得去洗一下。
然而,也正是從災區人民身上所透射出的那些人性的光輝感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使我們能戰勝各種困難,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一次次以飽滿的狀態投入到搶險救災的戰斗中去。一天,回到駐地,我從電視中看到正在現場直播的一個節目,搶險人員在一幢樓的頂樓發現了一對母子的遺體,據說,地震發生時,母親正照料孩子睡午覺,媽媽發現異常就去樓下察看,當她走到二樓,馬上就能出去時,發現是地震了,此時她又義無反顧地沖了回去,用自己的身軀護衛住年幼的孩子……我是噙著淚看完這檔節目的,地震是毀滅性的災難,可在滅頂之災面前,閃現出了一朵朵充滿人性魅力的奇葩。
這一個個事例在感動人心的同時,也升華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凈化了我們的靈魂,為我們增加了勇氣和力量,激勵著我們迎著朝霞投入到一個又一個新的飛行任務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