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中的天水工業
——改革開放30年天水工業經濟發展綜述
□王念積

(配圖:天水在線)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大地吹起了改革的春風,天水工業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三十年中,天水先后被列為全國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試點城市、全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全國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工程試點城市和全國技術創新試點城市。特別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以振興裝備制造業為突破口,促進工業經濟提速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筑建材為主體的工業格局。天水已成為全國五大電器生產基地和甘肅省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之一。
一、工業經濟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各類工業企業9200多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8家,和1978年相比增加近50多家,擁有固定資產原值62.8億元,比1978年增加50多億元,增長5.3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6.75億元,比1978年增加80億元,增長13倍,平均每年增長8.9%,也就是說,以現在的生產和速度,只需不到28天的時間,就可以創造出1978年一年的產值,工業在全市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總量和貢獻率大幅上升。2007年,工業占全市GDP的比重為27.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5.45億元,占全市GDP的18.1%,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5%,當年拉動GDP增長3個百分點(去年全市GDP增幅為11.8%)。

二、國企改革成效顯著,所有制結構呈多元化。從上世紀90年代起,天水許多國有工業企業有的出現虧損,有的資不抵債,瀕臨破產倒閉邊緣。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難,市委、市政府迎難而上,奮力攻堅,在全市工業戰線廣大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全市開展了以產權制度和企業用工制度為核心的新一輪國企改革。2001年至去年底,全市完成市屬和省屬下劃企業改制448戶,改制面達97.2%,有28戶企業列入國家政策性破產計劃,涉及職工4.53萬人,為企業核銷各類債務42.6億元,其中市屬23戶破產企業爭取到國家和省上補助資金5.55億元,一次性解決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各類拖欠4億多元。改制重組給企業帶來了蓬勃生機與活力,如華天微電子公司改制后,企業銷售收入由2003年的1.53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7.35億元,四年增長3.8倍。2007年底,在天水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共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46戶,占規模以上工業單位數的31%,比1978年的43%降低12個百分點,但經濟總量比1978年增長了12倍,平均每年遞增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擁有其他各類經濟成分的工業企業84戶,這些企業從無到有再到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天水工業經濟增長新的動力,其中有股份制企業64戶,完成產值33.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8.4%;有私營企業28戶,完成產值3.5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1%,從業人員占6%;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戶,產值0.44億元;外商投資企業4戶,產值2.18億元,占2.5%。

三、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集群化發展模式初步形成。多年來,市委、市政府立足天水實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振興裝備制造業為突破口,促進工業經濟提速發展,成效明顯。2007年底全市60戶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資產總額達到66.4億元,從業人員2.72萬人,完成增加值17.62億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73.5%、47.7%、49.7%。全市重工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64.8億元,比1978增加50多億元。輕重工業的比例從1978年的45:55變化為2007年的26:74。目前,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筑建材等五大行業成為拉動天水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7年五大優勢行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60.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9.2%。
四、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力逐漸提高。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使企業基本形成了以資產為紐帶的資本運營機制,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獨特行業優勢的骨干企業,2007年底,全市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達到15戶,成為天水工業經濟的中流砥柱。企業平均年創造產值由1978年的不足50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5800萬元。全市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17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3戶(國家級3戶);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12戶(國家級4戶);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創建企業53戶。華天微電子公司是我國集成電路封裝的第三大基地和國內同行業中名列“三甲”的西部集成電路明星企業,也是天水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星火機床公司已成為我國大型數控車床和大型臥式車床的主導生產企業,以及自動低壓鑄造機工業性實驗基地,被評為甘肅省唯一一家“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長城開關、海林軸承、風動機械等企業先后入選中國機械500強,華天集團等5戶企業入選2006年甘肅工業百強企業;213電器公司入選中國機電行業影響力企業100強;天光半導體公司是我國唯一一家生產雙極型數字集成電路的廠家。

五、項目建設和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工業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近年來,全市堅持發展抓項目不放松,投資興建了大唐甘谷電廠(擴建)項目,星火機床數控軋輥車、銑、磨自動化成套設備制造項目,華天集團集成電路高端封裝產業化項目和塑封集成電路無鉛電鍍產業化項目,鍛壓機床有限公司大口徑直縫埋弧焊管升級項目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進一步增強了天水工業經濟的實力。大力推進天水工業園區建設,為工業發展搭建平臺。加強技術引進和改造,一批生產裝備分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大多數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認證和國家3C強制性認證。風動機械公司作為我國設計制造鑿巖機械和風動工具的大型骨干支柱企業。長城電器試驗研究所升格為國家高低壓電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西北唯一一家國家級工業電器產品檢測中心。
隨著工業裝備水平的提高,工業產品不斷升級換代,新產品不斷涌現。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新產品產值16億元,有10項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6項產品達到國內領先或國內先進水平。目前,全市工業產品主要包括機床、電器、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風動工具、軸承、通訊電纜、卷煙、水泥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60余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星火”數控機床榮獲中國名牌稱號,并被評為2006年度全國“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海林牌”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另有甘肅省著名商標4項;全市共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

六、外向型工業發展良好,出口創匯能力增強。近年來,我市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增強。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實現出口交貨值6.4億元,占規模以上銷售產值的7.4%。共有1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產品走出國門,通用設備制造、電器電子和飲料制造3個大行業的產品出口交貨值超1億元。2008年,天水星火機床有限公司現金收購法國索瑪公司,參股德國亨利安公司,并與亨利安公司合資在中國成立精密傳動制造公司,成為我省首家成功收購國外企業的工業企業。

回顧過去,碩果累累;展望未來,信心滿懷。改革開放30年來,天水工業經濟取得了輝煌成就,同時還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天水工業大發展任重道遠。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國家全面實施振興裝備制造業戰略這一發展機遇,按照“突出一個振興,建設三大園區,發展五大集群,壯大縣域經濟”的總體工作思路,即:突出振興裝備制造業,建設華天電子、星火機械、長城電器三大工業產業園,發展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筑建材五大產業集群,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地提速發展。我們相信,天水工業必將在新時代的跑道上,奮力拼搏,創造出新的更大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