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參與 防災減災 構建和諧
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 李文卿
國務院決定從今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集中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于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自然災害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市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除海洋災害外,地震、干旱、冰雹、沙塵暴、低溫冷凍、滑坡、泥石流、火災等災害在我市都有發生。去年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市,給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團結一致,艱苦奮戰,奪取了抗震救災工作的重大勝利,遇險群眾得到及時安置,受災群眾生活妥善安排,災后重建全面展開,全市綜合減災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必須把自然災害預測預報、防災減災工作作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切實抓緊抓好。要進一步加強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水平。逐步完善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網絡系統,注重加強干旱、暴雨、風雹等易發生災害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和早期預警能力建設,加強預警預報模型和高新技術運用,建立災害預警決策支持系統,加強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建設,充分利用各類傳播方式,準確、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切實提高災害預警信息的覆蓋率和時效性。要進一步加強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全面提高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做好各級各類相關預案的銜接和協調,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加強專業搶險隊伍、專家隊伍和基層志愿者隊伍建設。健全和完善災害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進一步優化應急物資和裝備的儲備布局,增加儲備種類和數量,加強運輸、通信保障能力建設。大力開展減災示范社區和示范村鎮創建工作,著力提高基層社區和鄉村防災能力。要進一步提高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能力,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產生活。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災后恢復重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恢復重建工作作為當前的一項重點任務來抓,按照“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分步實施、自力更生、國家支持、社會幫扶”的方針,加大救災資金物資投入力度,完善政府補貼、鄰里互助、以工代賑和政策優惠相結合的資金籌措機制,確保重建進度,確保工程質量,確保按期完成。要進一步加強災害防御領域的合作,提高防災減災工作水平。民政、地震、氣象、水利、國土資源、農業、林業、交通等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在防御自然災害工作上,要完善災情監測、預警、評估、應急救助指揮體系建設,加強部門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和完善災害信息溝通、會商和通報制度,大力推進災情信息交換和共享,建設災害信息共享及發布平臺。要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密切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新格局。要進一步強化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宣教部門要以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為重點,加強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教育,將災害預防等科技知識納入國民教育,納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納入全社會科普活動,大力開展防災減災工作“進學校、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農村”活動,提高全民防災意識、知識水平和避險自救能力。
今天是全國第一個“防災減災日”。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從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的重大意義,圍繞“全民攜手,防災減災”主題,認真組織開展中小學防災減災專題活動、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及有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防災減災綜合演練等系列活動,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使防災減災活動進機關、進學校、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家庭。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防災減災政策法規、基本知識和防災減災工作措施、經驗和成績,宣傳黨和政府減災工作成就、抗震救災先進人物事跡,宣傳我市防災減災工作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和重要工作進展情況,為防災減災活動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輿論保障。各級教育部門要組織中小學校普遍開展一次防災減災主題教育活動,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通過應急演練、專家講座和觀看展覽等方式,深入推進防災減災知識進學校、進課堂、進書本工作,切實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各部門、各單位要大力開展監測預警、搶險救援、轉移安置、應急保障和醫療防疫等防災減災演練,組織消防安全、生產安全、醫療救護等技能培訓,努力實現完善預案、鍛煉隊伍、提高技能、增強意識的目的。
防災減災工作任務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緊密結合全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認清新形勢下我市防災減災工作的形勢和任務要求,圍繞大局,通力合作,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努力開創我市防災減災工作新局面,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天水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