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里迎嘉賓 尋根祭祖傳文明
——2009(己丑)年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祭祀儀式
將于6月22日在甘肅天水隆重舉行

(攝影:天水在線博友 獵人)
人民網北京6月17日電 (記者 袁飛)為進一步弘揚伏羲文化,共襄四海華人同祭人文始祖的盛舉,共同編織中華民族的文化紐帶,加強海內外華人的聯絡與交流、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由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主辦的2009(己丑)年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祭祀儀式,將于6月22日在“羲皇故里”甘肅天水隆重舉行。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如同亞當、夏娃創造西方文明一樣,伏羲、女媧點燃了中華文明薪火,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伏羲因其在中華文明史的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稱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華兒女的稱贊和共同敬仰。
甘肅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位于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記載:“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1992年8月,江澤民同志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

天水作為伏羲為代表的中華先民長期生活的主要地域。境內及周圍分布著眾多與伏羲、女媧有關的人文遺址、遺跡。有距今8300——48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大地灣遺址、師趙村古遺址等一批先民生產生活的古遺址;有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專用于伏羲祭祀,現存全國最大的祭祀廟宇——伏羲廟;有伏羲畫卦的卦臺山;有女媧祠、羲皇故里的磚刻、牌坊、白蛇匾等古遺跡;有風溝、風谷、風臺等與伏羲“風姓”有關的地名。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人文遺址和實物。充分論證了伏羲畫八卦、結網罟、取火種、興嫁娶、制歷法、創樂器、造書契等許多發明創造的可能性,進一步印證了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記》、南宋羅泌《路史》等古籍記載中有關伏羲生于成紀、長于成紀的論述。也進一步說明甘肅天水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天水自古就有民間祭祀伏羲和官方祭祀伏羲的習俗。自秦人始,對伏羲欽崇有加,歷代奉祀。早在公元前756年,秦文公就在渭水流域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金代,天水卦臺山已有伏羲祭祀活動。明代,伏羲祭祀中心移至天水西關伏羲廟。經過兩千多年的積淀,逐步形成了規模宏大、程序嚴謹的祭祀方式,造就了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伏羲祭祀文化。2006年,天水太昊伏羲祭典榮列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天水市始終把伏羲文化的研究和開發作為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的重要內容來抓。1988年恢復了公祭伏羲大典,連續舉辦的伏羲祭典,成為甘肅和天水重要的對外文化品牌,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華人來天水朝覲祖先,使天水成為中華兒女尋根祭祖的圣地。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天水作為“羲皇故里”,已成為瞻拜“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伏羲文化的研究、開發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路,產生了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天水已成為全國研究伏羲文化的中心;伏羲文化所具有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合精神 ,在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的結合中,呈現出新的生命力;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紐帶,呈現出更為廣闊的前景。

2002年,天水市發起成立了全國性學術研究社團——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研究會以伏羲文化的宣傳研究和伏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主旨,將全國數十家社科院、博物館和綜合大學,以及國內外數百名專家、學者凝聚在一起,推動了伏羲文化的研究和開發。1992、1995、2001、2003、2005、2007年先后在天水召開了海內外學者參與的以伏羲文化為主題的研討會,產生了大量的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史前文化研究。2009年6月22日,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將主辦2009(己丑)年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祭祀儀式,同期,還將舉辦“伏羲文化與中華智慧”論壇等系列活動。屆時,將邀請海內外各屆人士齊聚天水,參加祭祀伏羲儀式,共同朝覲中華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本源文化,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嶄新的時代風貌,吸引著國內外華人和專家學者關注。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的歷史時期,弘揚伏羲文化實質是發揮傳統優秀文化的積極作用,以其濃厚的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塑造民族靈魂,以其固有的創造性和實踐性,以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認識世界的科學精神,感召和團結世界華人投身我國現代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