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有實質性推進動作,”接近決策層的陜西當地官員稱,“一是規模上做大,也就是成立西咸新區,進一步探索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具體方案將會在近日公布;二是調整結構,大力發展國際化大都市的標志性產業——現代服務業,目前我們正在爭取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等部委的支持,力求綜合保稅區早日獲批。”
這距離《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準僅半年時間。該《規劃》提出,將把關中-天水經濟區打造成為 “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
關中-天水經濟區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確定的西部大開發三大重點經濟區之一。規劃范圍包括陜西省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渭南、楊凌、商洛部分縣和甘肅省天水所轄行政區域,面積7.98萬平方公里。直接輻射區域包括陜西省陜南的漢中、安康,陜北的延安、榆林,甘肅省的平涼、慶陽和隴南地區。
做大西安
“1000萬規模的人口,8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中央已經給予了這么充分的條件,你還等什么?”陜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說。
對于西安的上述定位是在今年6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所作出的表述,該規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完成。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陜西省省長袁純清說:“過去我們將西安定位為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性現代化城市,這次《規劃》中把西安定位為國際化的大都市,我認為這是一個提升,是一個新的要求,也是一個新的機遇。”
正是在這個新的“機遇”和“要求”下,一些“新動作”開始緊鑼密鼓地“張羅”起來,一位西安市發改委官員對本報記者說,“首先推進的就是西咸新區方案的調研和籌備。”
這項工作之所以被放在首要的位置,是因為在過去,陜西一直存在中心城市太小,核心城市規模不夠大,未形成城市體系等掣肘因素,而《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獲批后,做大中心城市規模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西咸新區的核心,是兩座直線距離僅為25公里的千年古都——一座是八水相繞的靈秀之地——西安,一座是山水俱陽的中國第一帝都——咸陽。
“如果不抓緊時間進行整合,西安將喪失西部大開發橋頭堡的作用。”張寶通不無憂慮。十年前,中央政府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而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獲批則被視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深入。
但是,在西部幾個中心城市中,西安正逐步落后于成都和重慶,最明顯就是規模上的差距。重慶直轄市并入了萬州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的22個區縣,而在2002年,新都、溫江先后并入成都核心城區,眉山、資陽等地也于今年與成都實現了通訊并網。相比而言,西安遜色不少。
“今年成都的西博會上,溫總理做了主題演講,可你看西安的西洽會,幾時得到中央這樣的重視?”張寶通說。
張寶通是在2002年最早提出西咸一體化的當地學者,他的想法在當時雖然得到了政府的認可,但推進并不順利。2003年,西咸兩地互相對開了3條公交線路。2006年9月16日,西咸兩地通訊本地網并網,咸陽的區號也從“0910”改為“029”,兩地固定電話、手機通話開始按照同城標準收費。兩地的融合也僅僅如此,此后,西咸一體化進展不盡理想,直到《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獲批,相關工作開始被迅速推進。
一位西安當地官員對本報記者說,有關設立“西咸新區”的規劃方案已于近日經過省委常委會討論,并提出修改意見。“如無意外,方案將會很快出臺公布。”
據稱,陜西省一位副省長將擔任西咸新區領導小組組長,該領導小組編制將極為精簡,只有20余人規模,包括規劃、招商、綜合辦等職能部門。
而西咸新區將由 “灃渭新區”和“涇渭新區”兩大區塊組成,前者包括西安120余平方公里和咸陽7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由西安市成立班子主導,后者基本位于咸陽,由咸陽市主導。同時,兩個新區之間將建設“渭河生態帶”,成為連接貫穿兩大經濟新區的紐帶。
據稱,灃渭新區內有包括投資48億元的子午輪胎、13億元的西電工業園、16億元的風力發電設備制造等36個在建項目和年產值達10多億元的49個建成項目,初步形成了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龍頭,高新技術、生物醫藥、紡織服裝、文化教育、房地產穩步發展的產業格局。
而涇渭新區內建成投資37億元的天宏多晶硅和60萬噸煤甲醇、大唐電廠技改等項目,正在著手規劃五大產業板塊,以提升發展層次。
突破口
“西咸新區是規模上的沖刺,西安還需要找對路子,進行結構調整,發展真正與‘國際化大都市’定位對接的產業,”一位研究西安產業發展的學者說,“綜合保稅區將承擔這樣的使命——國際化大都市的標志性產業是現代服務業,以西安目前的條件看,在高端的金融業上進行突破還不現實,因此,以物流為代表的生產型服務業將成為突破口。”
據稱,正在籌劃中的綜合保稅區將以目前西安已設立的國際港務區為班底,“我們的相關建設實際上都已經按照綜保區的標準進行建設。”一位國際港務區官員對本報記者說。
“一個城市的國際化程度取決于該城市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組成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的發達程度。”西安市副市長韓松對本報記者說,目前,現代服務業產值已經占到全球GDP的40%以上,而國際化大都市中的現代服務業占當地GDP的比重已經達到60%以上。促進國際化進程,必然要推動經濟大發展;經濟大發展離不開產業大聚集,而產業大聚集的前提要素,就在于以現代商貿物流為核心內容之一的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據稱,項目總投資10億元的西安保稅物流園區已經開工建設,占地兩平方公里,主要建設標準倉庫和配套附屬設施。項目建成后,將與沿海的上海港、天津港、青島港、連云港等港口形成戰略合作。
同時開工的還有國際港企業總部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吸引更多商貿物流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群,推動西安現代物流業發展。
“目前國家已經批準建立了西安保稅物流中心,關于綜合保稅區,我們正在積極申報,上報材料已上交給國務院,并已批轉至海關總署,正在研究批復階段,”上述國際港務區官員說,“實際上,不止對港務區而言,對西安、陜西乃至整個西部地區而言,保稅物流園區都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夠實現將西安這樣一個內陸城市變為特區城市,西安亦從此迎來港口時代。入區即視為出關,出區即為入關,它的特殊意義與經濟作用,絕非一般。”
“在整個西部地區,目前只有兩個保稅物流中心,而沒有一家綜合保稅區。如果能夠在西安設立一個綜合保稅區,那么,它也將成為西部內陸地區唯一一個陸港型的綜合保稅區。除了它的倉儲、保稅、加工功能以外,它與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的完美結合,能夠實現‘境內關外’,真正將‘港口后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的構想變為現實。西部地區正處于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對發展現代物流,構建西部物流節點,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需求日益迫切,西安國際港務區內的兩大龍頭項目——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西安綜合保稅區建成后,將與國內商貿物流區、綜合服務區等功能區共同組成強大的物流、口岸和產業功能。”這位官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