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抓機遇 聯動發展
建設美麗文明、富裕和諧新天水
——《天水市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方案》解讀
2009年6月25日,備受關注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印發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成為繼成渝、北部灣經濟區之后西部大開發的又一戰略高地。規劃發布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已于今年2月10日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意見》。這一規劃的實施,對甘肅唯一納入經濟區的天水意味著什么,天水將如何行動,將如何定位,如何發展,有那些新的舉措,未來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重大的看點和亮點,這正是人們所期盼的。筆者曾有幸參與國家《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省政府關于貫徹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意見》和《天水市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意見》的起草,對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的相關情況較為熟悉,對《方案》的形成也較為了解。本文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5月10印發出臺的《天水市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意見》主要內容及所透露出天水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亮點談一些個人看法。
方案內容概覽
《實施方案》正文部分共十章三十節,4萬7千余字,主要包括總體思路、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創新型區域、改革開放、保障措施等內容;按照規劃期內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縣區和市直部門職責,制定了任務分解附表,共列出具體任務64項,每項任務的落實由牽頭單位負責,有關部門配合完成,任務落實情況由市關天辦進行督辦,并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匯報;謀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天水市經濟社會發展項目表,共儲備建設項目5大類541項,總投資3242億元;設計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區位與范圍圖、天水市空間結構布局圖、天水市城鎮布局圖、天水市發展重點布局圖、天水市交通規劃圖共5張規劃圖,使經濟區建設更為直觀。
帶來了四大建設機遇
一:發展環境空前優化。《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意見》給天水布局了一批重大建設項目,賦予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天水優化產業結構、強化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發揮要素成本優勢創造了重要條件。依據國家規劃,我市《實施方案》緊緊圍繞國家《規劃》和首上《意見》,確定了我市規劃期內建設的重大建設,來支撐經濟區建設。
二:發展資源更加龐大。天水在共享經濟區和輻射區經濟、文化、科技、人才等各方面資源的同時,可以更好地吸納和利用周邊地區的發展資源。
三:發展層次顯著提升。繼國家《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發布之后,國務院辦公廳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天水的發展再次上升為國家層面。
四:優惠政策更加明確。在積極用好、用活、用足國家和省上優惠政策的同時,積極爭取新的具體的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土地、投資、價格等各種政策手段,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經濟區建設。《實施方案》列出了在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統籌城鄉等其它方面的政策,在即將出臺的20個專項方案中將會制定出更加明確、操作性強的扶持政策。

確定了“1135”發展戰略
《實施方案》確定我市經濟區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創新機制,優化結構,搶抓機遇,聯結隴東南、融入大關中, 奮力推動天水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強力推進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貿活市、旅游富市、科教興市五大戰略,著力搞好交通對接、工業協作、旅游聯合、商貿流通四個聯動,做大做強裝備制造、特色農業、文化旅游三大優勢產業,突出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諧社會三大建設,努力提高我市經濟綜合實力、基礎設施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對外開放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
我市按照《規劃》、《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以及省委、省政府“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結合我市市情,準確定位了未來“1135”發展戰略:
一圣地: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
一樞紐:區域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三基地:國家循環經濟產業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種示范基地
五品牌:西部裝備制造業聚集城市、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肅省優質綠色農產品加工城市、西部最佳宜居環境城市、國家重點旅游城市。
市委提出的“1135”發展戰略,指明了我市發展重點和方向,清晰地呈現出了我市發展的宏偉藍圖。
提出了“六新”發展目標
我市按照《規劃》提出的目標,總體上以經濟總量番兩翻的目標,逐步縮小與經濟區各城市的差距,確定了兩年起好步,5年大發展,10年新跨越,努力達到“六新”目標:基礎設施有新突破、創新能力有新提升、城鎮化水平有新提高、公共服務達到新水平、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力爭在規劃期內,天水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形成區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輻射帶動毗鄰地區加快發展。建成西部重要的經濟強市和文化旅游大市,經濟區西端新的經濟增長極,實現經濟繁榮、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到2020年具體發展目標為:
全市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達到1091億元,年均增長15%;
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8845元,年均增長1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7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02億元,年均增長20%;
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62億元,年均增長1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0000元,年均增長12%;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800元以上,年均增長15%;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46‰以下;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城鎮化率:達到45%;
森林覆蓋率:達到40%。
之所以確定這樣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階段,主要是充分考慮我市發展實際,根據我市GDP的歷史數據,特別是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發展速度,綜合考慮我市發展優勢、發展潛力,提出了經濟總量翻兩番目標,并預測出各階段經濟增長目標。我認為,省政府《意見》和我市《實施方案》提出的年均增長率14%,是切合我市實際的增長速度,這種增長速度主要建立在影響經濟發展的各種內外環境和因素不發生大的變化,有一個良好的內外發展環境情況下確定的。
構筑了“一核、二軸、四互動”的空間戰略
“一核”:即天水市中心城區。包括秦州區、麥積區、三陽川新區。承接關中城市輻射帶動加快發展,與平涼、慶陽、隴南搞好互動發展,輻射帶動市轄五縣突破發展。
“二軸”:以隴海鐵路、寶(雞)天(水)、天(水)定(西)高速公路沿線麥積—秦州—甘谷—武山為軸線,建成隴東南發達的城市連綿帶和以裝備制造業、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現代服務業、建筑建材為主的經濟帶;以平涼—天水—隴南鐵路、高速公路沿線西峰—崆峒—張家川—清水—麥積—秦州—秦安—成縣—武都為軸線,建成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屬、新型建材、醫藥食品、特色農業為主的產業集聚帶。
“四互動”:依托天水市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線,加強與毗鄰城市的互動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以天水—寶雞—西安高速公路和鐵路為依托,向東與寶雞、西安、渭南等地區互動發展;以天水—定西—蘭州高速公路和鐵路為依托,向西與定西、蘭州、白銀等地區互動發展;以天水—平涼高速公路和鐵路為依托,向北與平涼、慶陽、延安等地區互動發展;以天水-隴南高速公路和鐵路為依托,向南與隴南、漢中、廣元等地區互動發展。

構建了五級城鎮體系
五級城鎮體系,給我們呈現出了我市城鎮發展的輪廓,由次核心城市、三級城市、縣城、重點鎮和一般鎮五級組成的城鎮體系,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到2010年、2015年、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分別達到32%、40%、45%以上。而且結合各級城鎮產業發展優勢,提出了各自所發展的主導產業。
次核心城市:包括秦州、麥積兩區中心城區和三陽川新區,重點發展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特色農業及商貿旅游等產業。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80萬人,面積控制在80平方公里。
三級城市:包括秦安、甘谷、武山三縣。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產業發展基礎和條件,產業集中布局,提高經濟發展集約化水平,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步伐,不斷擴展城市規模,打造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產業配套的中小城市群。
縣城:包括清水、張家川二縣。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畜禽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建成西部清真食品和牧草、畜禽產業大縣。
重點鎮:包括中心城市和鐵路、高速公路沿線,以及現有經濟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秦州區藉口鎮、關子鎮、麥積區東岔鎮、元龍鎮等23個鎮重點培育發展完善小城鎮功能,培育發展主導產業,積極承接農村人口轉移,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
一般鎮:除重點鎮外的其他建制鎮,提升面向農業、農村、農民的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能力,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小城鎮集中。
明確了五大產業發展重點
作為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次核心城市,天水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歷史文化悠久,天水市具有8000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記載歷史,2700年的建城史。另一方面,天水市的區位優勢非常突出,工業基礎也非常雄厚。在中國的版圖中,天水處在幾何中心。它自古以來是甘肅隴東南地區經濟、文化和物流中心。隴海鐵路和310、316兩條國道、寶天高速、天定高速(即將建成)橫貫東西,另外它本身有五條省道輻射南北,隨著天平鐵路、十天高速、寶蘭客專的建成,天水將真正成為區域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天水是我們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特別是我國五大電器產品的生產基地之一,有200多個工業產品被國家和有關部委評為優質產品,產品出口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天水的自然生態非常優美,旅游資源相當豐富。常年平均氣溫在11度左右,森林覆蓋率在30%以上,非常適宜人居。著名的伏羲文化、麥積山石窟等都享譽國內外,以上這些優勢,在經濟區的建設中必將發揮出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