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防汛暨應對自然災害新聞發布會記者問答實錄

(天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焦新德回答提問)

(天水晚報記者提問)
天水晚報記者提問:城市排水系統是城市重要的防汛設施,請問,如何保障汛期我市城區排水管網的暢通?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焦新德答:我市城區現有排水管網約296km,對城市排澇和防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為,為保障排水管網暢通:一是汛前對城區排水管網由兩區建設部門進行全面的檢修和維護,保證設施完好;二是對所有排水管道、排洪溝道、檢查井、雨水口進行全面清理,清除垃圾、淤泥,保證暢通;三是建立了汛期排水設施檢查、巡視和信息報送制度,發現堵塞及時疏通;四是落實疏通工具和設備以及專門的管網清障疏通隊伍,為管網暢通提供物資和人力保障。

(天水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熊衛三回答記者提問)

(天水在線記者提問)
天水在線記者提問:面對嚴峻的地質災害形勢,市國土資源局是如何開展防治工作的?
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熊衛三答:一是認真組織,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我局在年初,就聘請駐市地勘單位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對本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調查、評價,依據多年的水文、氣象以及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等多種因素,預測了本年度的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組織專門的人員撰寫了201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經征求多方意見進行修改、完善后,由市政府印發。同時,認真指導了各縣區地質災害“兩案”的編制工作。今年在汛期來臨之前,全市各級《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都已編制完成,為我市有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二是目標管理,靠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按照省、市兩級政府對我市國土資源工作目標管理的有關要求,我局在年初就對全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進行了量化分解,與各縣區國土資源局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目標管理責任書》,并要求各縣區國土資源局要與轄區的各鄉鎮國土資源所、各鄉鎮國土資源所要與各地質災害隱患點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目標管理責任書》,從而使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靠實了任務,分清了責任,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為我市有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三是精心安排,開展了汛期地質災害隱患再排查。入汛以來,我市雨情形勢較為嚴峻,地質災害處于高發時段,我局高度重視,嚴格按照省國土資源廳《關于組織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隱患再排查緊急行動的通知》要求,在省地礦局第一勘查院專業技術人員的配合下,依據7月22日至25日強降雨對各縣區帶來的災情,制定了全市汛期地質災害再排查方案。7月27日,從災情最嚴重的麥積區開始,逐縣區、逐鄉鎮、逐村組、逐災害隱患點進行“拉網式”排查,特別對人口密集的城鎮鄉村、醫院、學校、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水利工程、鐵路公路交通干線及全市重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重點檢查,對排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力爭使地質災害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截止目前,共排查出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8處,其中麥積區7處,屬建設寶天高速公路和寶天高速過境段人為引發2處,按照地質災害防治專家提出了防治及治理意見,當地鄉鎮政府正與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單位協商治理。其余5處按照地質災害防治專家提出的意見,當地政府和村委會加大了治理、避險力度。秦州區發現滑坡1處,其他縣區還正在排查之中。四是廣泛動員,建立群測群防工作體系。為使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落到實處,確保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有效的監測和預警。首先,我局在汛期嚴格執行了24小時應急值班值守和領導在崗帶班制度,確保通信聯絡暢通。并要求全市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預警點在汛期實行24小時晝夜值班巡邏,在危險區域設立明顯標志,安裝預警報警設備,以便隨時掌握災情動向,有效防止地質災害造成嚴重損失。今年,全市共發放避險防災明白卡6500多份,安裝預警報警設備20多個,設立危險區域警示標志104處。其次,強化了基層地質災害“五到位”宣傳培訓。從今年年初,根據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關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及基層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宣傳培訓》的有關要求,我局制定了《天水市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小組,積極開展了宣講培訓工作。在半年時間里,宣傳培訓小組成員深入鄉鎮、村組和災害隱患點較多的區域進行現場培訓,使鄉鎮政府、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和廣大村民群眾能分辨地質災害的類型、掌握預警監測方法、熟悉災情發生后的避災路線,切實提高了基層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舉辦各種形式的“五到位”培訓班65個,參加培訓人員2630人(次)。第三,加強了與氣象、防汛、水利、新聞媒體等部門和單位的聯系溝通,進一步引導群眾搞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最大限度的減輕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五是嚴格執行,加強工程建設危險性評估。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土資源部關于實行建設用地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有關規定,我局堅持對城市建設、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及其他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建設項目,在項目選址階段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其作為該建設項目用地審查報批的必備條件之一,對不符合要求的絕不辦理建設用地預審及審批手續。同時,對全市225戶礦山企業和新設置的采礦企業從今年起,一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逐步實現礦業開發和環境保護協調、可持續發展。六是積極協調,加大對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爭取。我局把爭取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當作防治工作的重點來抓,把我市的幾個威脅嚴重、隱患突出的地質災害點向省國土資源廳的領導多次反映,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以便得到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的支持。截止目前,全市共申報國家級地質災害治理項目1個,省級地質災害治理項目1個,省級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2個。同時,將利用秦州區紅山粉煤廠土地出讓金治理該廠滑坡地質災害,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天水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趙清回答記者提問)

(天水日報記者提問)
天水日報記者提問:天水市交通運輸局在防汛抗洪中采取了那些工作措施?
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趙清答:進入汛期以來,我局認真貫徹落實交通部《關于做好2010年度防汛抗臺工作的通知》(交搜救發〔2010〕232號)精神,嚴格按照省交通運輸廳和市防汛辦關于防汛工作的要求,牢固樹立“防大汛、減大災”的思想,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工作方針,制定了《天水市交通重大突發性事故緊急預案》和《天水市道路運輸行業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保障預案》,做到機制完善,責任明確,措施落實,應對有力,確保全市地方公路和道路客貨運輸安全渡汛。
一是進一步加大地方公路的巡查頻度。各縣區在汛期前對轄區內的公路逐路逐橋進行排查,對發現的隱患及時進行了處置,做到防患于未然。針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完善了全市地方公路搶通和繞行方案,補充儲備了防汛搶險物資、設備。
二是加強道路運輸搶險救援隊伍建設,實現省、市、縣三級道路應急保障機制的協同,建立健全以自然災害專業救援隊伍為中堅,各縣(區)交通行業救援隊為骨干,各鄉鎮救援隊伍為補充的自然災害緊急救援隊伍體系,確保大災來臨時救援有力、馳援及時、救助到位。
三是啟動全市道路運輸系統客貨運力儲備應急措施,落實援助運輸貨車200輛,客車60輛,抽調200名技術等級為一級的駕駛員組成搶險預備隊。編制應急車輛名冊,明確了車號、車型、噸位、駕駛員姓名、聯系電話,確保接到命令后人員到位、車輛到位、救助到位。
四是加強汛期值班制度。建立了24小時值班制度,嚴肅了值班紀律,明確了值班職責,確保及時掌握和上報汛情。
目前,我市交通行業防汛抗洪形形勢非常嚴峻。8月11日夜間,我市普降暴雨,造成全市各縣區公路不同程度受損。據初步統計,麥積區石賈戰備公路1座橋梁被沖毀,20公路路基被泥石流湮沒;秦州區藉羅戰備公路王家坪至羅家堡段公路被泥石流湮沒,農村公路也受到不同程度損毀,目前,損失正在統計之中。

(天水市民政局副局長王燕回答記者提問)

(天水廣播電視臺記者提問)
天水廣播電視臺記者提問: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今年以來我市民政部門在防汛方面所做的工作及下一步打算?
市民政局副局長王燕答:今年進入汛期以來,全市各級民政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防汛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緊緊圍繞民政工作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積極履行救災工作職能,全力以赴抗災救災,千方百計解決災民的各種實際困難,妥善安排災民基本生活,確保了災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靠實工作責任。市、縣區民政部門把防汛救災工作作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一把手牽頭抓總,分管領導靠前指揮具體抓,層層落實責任,保證了各項防汛救災順利開展。二是及時查災核災,準確報送災情。每次洪澇災害發生后,市、縣區都及時組織力量深入災區查災、核災,上報災情,幫助和指導基層制定切實可行的救災工作方案。對重災區采取逐戶核查,分類登記,分步包干,責任到人的辦法,實施有效救助。同時,在上報災情時,主動加強與財政、農業、水利、交通、衛生、氣象等部門的會商溝通和協調聯動,力求上報的災情數據科學、真實、口徑一致。三是加強應急值守,落實值班制度。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確定帶班領導和值班人員,明確值班責任,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救災工作人員都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四是及時下撥救災資金,確保災區社會穩定。今年以來,我市先后下撥防汛救災資金190萬元,其中:省上防汛救災資金100萬元,市財政救災預備金90萬元,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臨時住所、有病能及時醫治,維護了災區社會穩定。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認清防汛形勢,落實工作責任。充分認識當前汛期全市救災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堅決克服麻痹大意和疏忽松懈思想,把汛期前的備災救災作為當前民政工作的重點來抓,建立從上到下齊抓共管、人人有責的工作機制,層層落實責任。同時,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聯動,共同做好防汛抗災的各項準備工作。二是加強報災核災,確保信息暢通。嚴格執行災情2小時內初報、重大災情直接上報、救災預案啟動期間24小時零報告和災情臺賬管理制度。對突發性洪澇災害,凡造成人員傷亡和較大財產損失的,在第一時間掌握災情,及時上報情況,認真開展核查評估,保證災害信息快報迅速、續報及時、核報準確。嚴格執行汛期值班制度,保證信息暢通。三是建立應急機制,修定應急預案。最近,我們根據救災形勢需要和省上要求,組織力量對原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將適時提交市政府常務會研究出臺。在重大災害發生后,及時啟動救災應急響應,嚴格執行預案各項規定,有組織轉移處于危險區域的受災群眾,幫助和指導縣區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及時下撥救災應急資金,調運救災應急物資,確保受災群眾有干凈水喝、有飯吃、有衣穿、有臨時住所、有病能及時醫治。四是加強物資儲備,確保應急物資到位。加快救災倉庫建設進度,確保年內建成甘肅省救災物資儲備東部區域中心倉庫,并投入使用;多方籌集儲備救災帳篷、棉衣被等救災物資,聯系供貨商儲備食品、飲用水等物資。加強與交通、運輸等部門的應急聯動,做好緊急調度救災物資的各項準備,確保災害發生后救災應急物資能在第一時間啟運,第一時間到達災區,切實保障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五是嚴格救災款物管理,加大災害救助力度。嚴格救災款物使用范圍和發放程序,做到使用正確、賬目清楚、手續齊全,提高救災款物的使用效益。特別要加強對防汛救災補助資金的發放監管,把補助資金物資發放公示制度列為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市氣象局副局長朱擁軍答)

(天水廣電網記者提問)
天水廣電網記者提問:我市氣象部門圍繞氣象災害防御所做的工作?
市氣象局副局長朱擁軍答:一是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目前全市建立了67個自動氣象監測站,7個干旱監測點,雷,雷電監測站1 個,新一代天氣雷達一部,云圖接收應用系統一套。以上設備為天水市境內發生的暴雨、冰雹、雷電、干旱、凍害等氣象災害進行有效的監測并預警。二是預警信息發布網絡建設。全市已建成121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電子顯示屏(包括113個鄉鎮、市農業局和7個氣象臺站)、7個氣象災害預警發布中心。組建了由2167名協理員和行政村氣象信息員構成的氣象信息員隊伍;同時通過市、縣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廣播電臺、手機短信、地方網站、報紙、電話、傳真等方式,及時向廣大農村發布氣象信息、災害預警信息,擴大了氣象信息覆蓋面。三是加強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全市建設標準化高炮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25個,布設在冰雹活動的主要路徑,建設火箭流動作業點7個。進行人工增雨和防雹消雹作業,最大程度減輕了氣象災害的影響。四是應急減災組織體系建設。市、縣區均建立了《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目前市、縣區分別成立了由市、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總指揮,市、縣區氣象局主要領導為副總指揮,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市、縣氣象局全市應急減災組織體系已基本建成。

(天水軍分區司令部作訓辦主任李維學答)

(天水政府網記者提問)
天水政府網記者提問:天水市發生洪澇災害,天水軍分區將采取哪些應對措施?
天水軍分區司令部作訓辦主任李維學答:軍分區作為黨委的軍事部、政府的兵役機關,當天水市發生洪澇災害時,軍分區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迅速啟動搶險救災應急預案,積極協調駐軍部隊和組織民兵預備役部隊投身抗洪搶險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迅速啟動天水軍分區搶險救災預案和應急指揮機制,開通軍分區與各縣區無線電臺聯絡,了解各地災情,分析判斷情況,科學制定方案,明確工作任務,調整兵力部署,依案開展搶險救災工作;二是迅速向省軍區上報災情,同時下達搶險救災命令,各縣區人武部就地組織民兵應急救援隊伍,在第一時間利用現有的裝備器材,積極協助地方政府開展搶險救災工作;三是根據災情積極協調駐軍部隊兵力、裝備投入當地搶險救災工作,軍分區提供情況,當好參謀,搞好綜合保障,保證駐軍部隊及時有效地開展救援工作,完成急難險重任務;四是按照“快速反應、統一指揮、密切協同”的原則,統一組織指揮民兵隊伍,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組織各受災區的搶險救災。根據災情嚴重程度和市抗旱防汛指揮部明確的任務,調集主要兵力保障主要方向,堅決完成群眾轉移、物資轉運,加固河堤等抗洪搶險任務。確保城鎮居民區、軍事設施、鐵路、公路干線和機場等交通樞紐正常運行,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